熱點解讀:村史修改亂象
為進一步幫助考生提升答題水平,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m.linusblanket.net)特別推薦熱點解讀“村史修改亂象”。希望考生閱讀本文,對熱點的把握有一定的幫助。
【熱點背景】
隨著鄉村振興的推進,村史館、村史長廊、脫貧攻堅陳列館等鄉村文化設施如雨后春筍,蔚然成風。然而有媒體采訪發現,一些新建村史館不接地氣,甚至“變味走樣”:老百姓去看的少,干部看的多;展品中,本村特色的少,全國通用的多;展板上,本村內容少,領導照片多……這些村史館建設中存在的亂象引發了網友的吐槽。另外,在后續的開放、管理、維護等缺乏資金、人員支撐。導致一些村史修完之后束之高閣,無人問津。
有人說,不管村史修得如何,都難能可貴。
【公考角度解讀】
[意義分析]
村史可以以文字、圖片、實物等形式,立體式、多樣化展現村落的歷史。修史的過程,是對全村風土民俗、名勝古跡、奇聞趣事的一次溯源、整理,同時對鄉親們進行了一次村情、文化、歷史的教育和普及。修建村史可以增強村民對家鄉的歸屬感、自豪感。
村史以鄉愁為橋梁,以鄉情為紐帶,以鄉賢為楷模,傳承文明、記錄歷史、凝聚人心、啟迪后人。這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村史在,根就在;根在,希望同在。這些草根村史,既記載著我們從哪里來,也指引著我們向何處去。讀村史、知村史,會在年輕人心里播下珍愛鄉土、記住鄉愁的種子。
[面臨的問題]
村史千篇一律現象,表面上看是一些地方將鄉村文化振興簡單等同于建村史館,將村史館建設簡單等同于模式化的展板和老物件,缺少對村史的生動挖掘展示,而村史館建設畢竟是個精細化的活,基層又缺乏這方面的人才。
究其根源,在于修史過程中的形式主義。對于一些基層的決策者而言,接不接地氣、有沒有人看不重要,重要的是完成了上級的任務,這就造成村史館建設流于形式、粗制濫造。而少數人把村史館建設當做看得見、摸得著的面子工程,眼中只有政績和上級領導,對是否勞民傷財、是否符合村民需要毫不關心,這更是赤裸裸的形式主義。
[對策分析]
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首先就要解決形式主義這個頑疾。一方面要通過制度建設來糾正錯誤的政績觀、通過強化監督來規避形式主義,對于那些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及時查處、予以糾正。另一方面要提升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從科學決策的角度強化對鄉村建設項目全過程管控和監督,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更多吸引社會專業力量參與,避免拍腦袋決策、憑喜好辦事的現象。
村史館的建設中,要通過挖掘村史,展現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反映人民群眾奮斗創業歷程。從百姓的需要出發,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管理上,出臺村史室管理制度、保護制度等規章制度,對村史室開放、管理、維護提出要求。真正承擔起鄉村文化建設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