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現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優秀人才公告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現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優秀人才,有關事項說明如下:
一、招聘方向
1.水文水資源量質演變及綜合調控方向:數據水文學、城市水文學、生態水文學、全球變化水文學、流域水環境模擬、水資源綜合調控、水經濟水政策等。
2.農業水土資源利用方向:農業水-糧食-生態環境過程機理與模擬、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土壤地下水環境保護、人工智能與智慧灌區等。
3.河湖動力學與城市水過程方向:泥沙運動基本理論、河流模擬理論與技術、洲灘演變與濕地生態修復、生態水力學、城市水務等。
4.水利水電工程方向:水工結構工程安全與健康診斷、庫壩工程安全、施工組織與管理、輸調水工程與城市深隧、工程結構可靠性與風險控制、人工智能與防災減災、水力機械與安全運行、清潔能源等。
5.生態過程與生態環境修復方向:環境DNA和分子生物學、淡水生態學、生態環境大數據處理、生態遙感技術及應用等。
二、招聘崗位
1.青年學術帶頭人。包括國家各類高層次人才計劃崗位。
2.固定教職。包括教授、副教授。
3.特聘系列崗位。包括特聘研究員、特聘副研究員。參照事業編管理,可轉為固定教職。
4.博士后崗位。一般要求在國外排名前200的大學讀博或者國內高水平高校及科研院所讀博, 年齡不超過35周歲,獲得博士學位不超過3年。
三、申請條件與報名方式
(一)申請條件
1.年齡在40歲以下,特別優秀的可適當放寬。
2.具有海外知名大學博士學位;或具有國內博士學位,并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機構或者知名企業研發機構從事科研工作3年以上。
3.在相關領域取得一定成績或具有良好發展潛力的海內外優秀青年人才。
(二)報名方式
1.報名平臺
學院招聘郵箱:zhanghy@whu.edu.cn
2.報名程序
第一步:個人申請
申請人于2021年12月31日前任意時間發送以下電子版材料至學院招聘郵箱
① 簡歷。需包含個人基本信息、外語水平、各學歷階段信息、工作經歷、學術創新情況、科研成果、教學情況(如有則填寫)、工作預期目標等。
②能充分反映本人學術水平的相關材料。需包含論著目錄、論文被收錄和引用情況、科研獲獎、主持或參與的科研項目等。
③提供至少3-5名海內外同行專家聯系方式,由我院向其獲取推薦信。
第二步:資格審查
學院對申請材料進行資格審查,并在收到材料5個工作日內將審查結果通知本人。
四、面試及錄用
學院對通過資格審查的人員將按照申請順序不定期開展集中面試。
1.按照學院通知的時間和要求接受面試。
2.通過學院、學校面試者,按照武漢大學人事部相關要求簽訂引進人才合同、辦理進校手續。
五、聯系方式
聯系人:張老師
聯系郵箱:zhanghy@whu.edu.cn
聯系電話:+86(0)27-68772261
水利水電學院簡介
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肇始于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工學院土木系水利組,1952年成立武漢大學水利學院,1954年國務院批準成立武漢水利學院,1958年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學院,1993年更名為武漢水利電力大學,2000年并入新武漢大學,成立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擁有教師162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茆智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夏軍教授、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郭生練教授。各類國家級人才計劃入選者31人次。現有 16 人次在國際學術組織擔任重要職務,12人次在國際權威期刊擔任副主編。夏軍院士還當選為國際大地測量及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會士和第九屆IUGG中國國家委員會主席。
學院設水力發電工程系、水文水資源系、河流工程和水利工程系四個系,以及智慧水業研究所、水生態研究所、工程風險與防災研究所、水系統與綠色發展研究所四個研究所。共有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農業水利工程4個本科專業,其中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水資源工程、農業水利工程為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形成了以水利工程一級學科為主體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工程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1個水利工程博士后流動站。水利與土木礦業工程學科群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建設點。
學院建有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水利水電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水工巖石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綿城市建設水系統科學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水資源安全保障湖北省協同創新中心等多個國家、省部級研究平臺。此外,還擁有9個野外實習教學基地和10個校外聯合研究基地。
學院積極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參與了三峽、小浪底、南水北調和西電東送等國內幾乎所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咨詢工作,取得了一大批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科技成果。2006年以來共獲國家科技獎勵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7項,以第一完成單位獲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18項,獲國際獎勵9項。2000 年至今出版專著、教材80余部,現有國家級精品課程3門、省級精品課程1門、武漢大學精品課程3門。2001年以來獲國家教學成果獎5項。
近年來,我院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競賽,在國家級、省級競賽中多次獲獎。建院以來,學院共培養本科生、研究生4萬余名,留學生 200 余名。教師和校友中有9位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當選為挪威工程院外籍院士。所培養的畢業生廣泛分布于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深受用人單位和社會好評。
學院與美國勞倫斯國家實驗室、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國際水管理研究院、國際水稻研究所等20多個國家幾十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學者互訪、互派留學生、科技合作與交流等關系。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簡介
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于2003年12月獲批依托武漢大學建設,2006年10月通過國家科技部建設驗收,2008年、2013年、2018年通過國家科技部評估。實驗室現任主任是李典慶教授,學術委員會主任是王浩院士。實驗室面向水資源開發利用與水電工程安全高效運維的國家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設有五個研究方向:(1)水資源量質演變及綜合調控;(2)農業節水與生態環境保護;(3)河湖動力學與城市水過程;(4)水工程結構安全與控制;(5)水電站運行及蓄能調控。實驗室遵循“開放、流動、競爭、聯合”運行機制,在五個研究方向均設有開放研究基金課題。
實驗室總建筑面積12,200平方米,現有儀器設備總數675(臺/套),儀器設備總值1.13億元,可以開展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領域各種復雜、綜合性的研究實驗,其中灌溉排水與水文水生態綜合實驗系統、水電站過渡過程與控制實驗系統、抽水蓄能實驗系統等在國內外獨具特色。實驗室將大型儀器設備及平臺面向國內外開放共享,為國內外學者來實驗室開展各類科學實驗研究工作提供服務,大型儀器設備利用率在83%以上。
實驗室現有固定研究人員92人,其中各類國字號人才63人次,流動研究人員30人,技術與管理人員11人;在團隊建設方面,現有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學科創新引智基地2個,湖北省創新群體6個;研究人員在國際重要學術組織或學術期刊任職66人次。
實驗室近年來取得的標志性研究成果包括“流域徑流形成與轉化的非線性機理”、“水稻灌區節水—增產—減排理論與技術”、“大型沖積通航河道整治關鍵技術”、“庫壩系統性能演化理論與安全控制技術”、“水電站-抽水蓄能電站過渡過程與控制”等。近五年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獎勵6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25項、國際學術獎勵7項,促進了水資源與水電工程科學領域的科技進步,為我國水利水電工程科學技術整體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做出了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