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測答題技巧:語句銜接之行文脈絡分析
一、梳理文段結構—提煉主題詞之高頻詞
【例1】孤獨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征。幾乎每個人都會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體驗到孤獨襲來的痛楚。它可以是簡單而表面化的比如成為球隊里面不可能上場比賽的球員,或者派對上永遠坐在角落里面的女孩兒;也可以是尖銳而劇烈的,比如失去配偶或者親朋友。_________,它與連接的人數和頻率無關,而與連接的質量和意義有關。你可能在高朋滿座的喧嘩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獨。
根據語意填入劃線部分恰當的是:
A.孤獨是一種內心深處的感覺
B.孤獨是一個抽象、溫暖的存在
C.信仰也會減輕一個人的孤獨感
D.孤獨感傾向于簡化生活中一切復雜的失去
【解析】A。“它與連接的人數和頻率無關,而與連接的質量和意義有關。你可能在高朋滿座的喧嘩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獨”是對橫線處句子的具體闡釋,“它”指代的是“孤獨”,可首先排除C.D。B項“溫暖”與文中強調孤獨是一種“痛楚”的語境不符,排除。文段未提及孤獨對生活的簡化A項把孤獨界定為內心深處的一種感覺,與后文的“喧嘩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獨”對應恰當。故本題選A。
宏觀來看,在語句銜接的題目中,通過通篇閱讀首先要做到主題詞敏感,所謂主題詞就是文段圍繞的核心話題,只有宏觀上把握文段圍繞的核心話題以及話題中展開行文論述結構,才能準確選擇出文段空缺的內容,文段的主題詞多以高頻詞的形式出現,需要考生重點關注。
二、梳理文段結構—行文脈絡分析
確定文段主題之后就需要對文段的結構進行分析,這樣就可以按照作者的謀篇布局的思路來展開。從而確定空處語句的意思,再結合選項進行分析選擇。
【例2】以圖像的方式再現《詩經》的內容古已有之,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周青銅器中,許多都可以與《詩經》互證的圖案。到了漢代,又有畫家用一支筆,把人們眼光引向商周時代。東漢劉褒畫過《大雅》《邶風》,西晉衛協也畫過《邶風》。至南宋,詩經圖忽如一樹花朵迎風吹開,越來越多的畫家以繪畫的方式表現《詩經》意象,錢塘人馬之和把詩經圖繪制推向了一個高峰。在他之后,隨著真個畫壇畫風的轉變,類似的作品就很少見了。所以揚之水稱他的詩經圖為“_________”。
A.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B.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C.空谷之佳人,遺世而獨立
D.上承魏晉,下啟明清
【解析】B。空缺處句子應表達揚之水對馬和之詩經圖成就的贊揚。A項是魯迅對史記的評價,排除;C項通常用于對佳人的贊賞,排除;D項表達的是承上啟下的意思,與“在他之后,隨著整個畫壇畫風的轉變,類似的作品就很少見了”不符,排除。故本題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