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人才招聘公告
來源:高校人才網
2018-02-09 10:07:55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2018年度人才招聘公告
一、研究所簡介
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原名廣東省生態環境與土壤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隸屬于廣東省科學院;是我國紅壤區唯一的土壤學專業研究機構?,F有職工178人,其中國家杰青、優青、青年千人、青年拔尖等國家級人才5人,省級人才11人次,包括廣東省杰青5人和廣東特支計劃6人;已構建了一支較高水平的創新研究隊伍。
“紅壤物質循環與污染控制”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已經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推薦至科技部;合作建有“農田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廣東省“農業環境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連續多次評估為優秀。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一等獎等共6項。主辦國家核心學術期刊《生態環境學報》。
二、研究所發展愿景
立足我國紅壤區,面向國際土壤學前沿重大科學問題,針對制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影響人類健康的土壤資源環境問題,開展紅壤退化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紅壤養分循環及其生態效應、紅壤特征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與污染控制的重大應用基礎理論和技術研究,建立土壤與人類活動和諧發展的紅壤物質循環理論體系,發展以土壤科學為核心并與環境科學、生態科學交叉融合的學科構架,全面推進紅壤研究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高水平應用基礎研究成果培育與技術轉移轉化、高層次國內外合作與交流,形成“前瞻性紅壤物質循環基礎研究—土壤改良與污染控制關鍵技術創新—行業服務創新”的系統性科學研究與科技服務平臺,為紅壤區實施“土十條”、“水十條”提供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撐,為我國紅壤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將研究所建設成為紅壤特色明顯、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紅壤研究中心,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
三、招聘政策
1.廣東省最新出臺的《關于加快新時代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2017年廣東省委粵發【2017】1號文《關于我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等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的系列政策。
2.廣東省科學院資助政策。新進博士、學科骨干、領軍人才的資助根據每一年的相應政策而定。
3.廣東省生態環境技術研究所的《目標制青年創新崗位制度》、《紅壤創新人才計劃實施辦法》。
四、崗位設置與待遇
1.崗位層次
(1)杰出人才。包括已經獲得國家杰青、長江學者、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等稱號的、已經取得杰出科技創新成果、具備較強學術領導力的高層次人才。
(2)領軍人才。包括已經獲得國家優青、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千人、青年長江稱號的、已經取得優秀科技創新成果的拔尖人才。
(3)學科骨干人才。包括已經獲得省級杰青、青年拔尖人才稱號的,或者從國際知名大學回國工作的優秀人才,等等。
(4)青年創新人才。從國際高水平大學、中國科學院、雙一流大學、985大學、211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已經具備了從事科學研究、技術研發或工程應用的較突出的工作能力,理論功底扎實,事業心較強,積極向上,能夠配合好團隊工作的青年才俊。
2.待遇
2.1杰出人才。
(1)薪酬。協議工資制,年薪80-100萬元。
(2)住房。提供優厚的人才住房或安家費。
(3)編制。優先入編。
2.2領軍人才。
(1)薪酬。協議工資制,年薪50-80萬元。
(2)住房。提供優厚的人才住房或安家費。
(3)編制。優先入編。
2.3學科骨干人才。
(1)薪酬。根據研究所的薪酬制度計算薪酬,績效工資根據實際貢獻與團隊情況計算,上不封頂;不包括論文、專利與成果轉化獎勵。
(2)住房。提供周轉住房或優厚的人才住房政策。
(3)編制。優先入編。
2.4青年創新人才。
(1)薪酬。主要根據學科發展需求設置崗位,按照實際貢獻與發展潛力,分為A、B、C三檔論薪酬;A檔薪酬30萬保底,不包括論文、專利與成果轉化獎勵。
(2)住房。提供住房補助或周轉住房;國際高水平博士、經過考核認定的優秀博士、學科骨干或帶頭人等提供優厚的人才住房政策。
(3)編制與晉升。經過2-3年考核,優秀者獲得入編資格。符合廣東省人社廳頒發的高級職稱評定條件的,優先推薦評定副高職稱。
五、招聘崗位
學科方向一、紅壤退化與資源可持續利用
包括紅壤侵蝕與水土保持、紅壤障礙消除與地力提升、紅壤資源高效利用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等三個優先主題。重點招聘的學科方向:土壤資源地理、區域可持續發展、地理信息系統、遙感、區域環境質量與安全。
崗位1、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具備水土保持基礎理論知識與研究經驗,深入研究南方紅壤區崩崗侵蝕與林下水土流失機理、發展過程、模型模擬以及防控技術措施。招聘青年創新人才1人,要求: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論文2篇(發表或接收)。
崗位2、紅壤退化機制和阻控技術:具備土壤學和生態學相關學科背景,熟悉土壤退化(肥力下降、生態功能退化、酸化)演變過程及其機理,熟練掌握紅壤健康診斷、生態控施肥技術、施肥決策模型模擬和其他退化修復技術,深入研究紅壤退化機制和阻控技術。
學科方向二、紅壤養分循環及其生態效應
包括土壤氮磷循環及其高效利用、土壤碳循環與有機質提升、景觀生態、面源污染控制等四個優先主題,服務于土壤養分高效利用與面源污染控制。
崗位1、面源污染機理:具備面源污染相關基礎理論與研究經驗,對南方城市降雨徑流面源污染與農業面源污染的發生機理、發展過程與防控機制開展深入研究。招聘青年創新人才1人,要求: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論文2篇(發表或接收)。
崗位2、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具備土壤學和農業生態學相關學科背景,熟悉農業面源污染控制、農田土壤生態和碳氮循環,深入開展土壤調理劑、土壤生態和氮磷流失防控技術研發。
學科方向三、紅壤鐵循環與污染控制
崗位1、環境微生物:具備環境微生物學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穩定同位素探針、微生物宏基因組與轉錄組分析等分子生物學手段,深入研究鐵、重(類)金屬、毒害有機物等轉化或降解過程機制。
崗位2、非傳統同位素地球化學:具備同位素地球化學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鐵、鎘、鋅等非傳統穩定同位素研究方法,包括樣品前處理與分析測試方法,深入研究元素遷移轉化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
崗位3、反應機制與生物電化學:具備反應熱力學與動力學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電化學、光譜學、微生物學等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微生物—礦物反應機制。
崗位4、環境材料:具備無機(有機)功能材料的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新型材料制備、表征與應用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新型材料治理環境污染的機制與應用技術。
崗位5、環境礦物學:具備活性礦物與地表環境因子相互作用過程研究的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活性礦物結構和表面性質研究的光譜學、質譜學、結構學等研究手段,深入研究礦物與重金屬相互作用過程中重金屬賦存形態變化與礦物結構性質變化。
崗位6、重(類)金屬污染治理:具備扎實的重金屬污染修復與阻控的基礎理論知識,有志于我國農田重金屬污染治理實踐。
六、聯系方式
李芳柏,cefbli@soil.gd.cn;020-37021396
潘蘇紅,shpan@soil.gd.cn;020-87024766
郵件標題注明:應聘崗位+畢業院校+本人姓名+高校人才網。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