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亚洲色图13p/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黄网站在线观看 - 国产ar高清视频

2017年半月談第18期_半月談2017第18期文章匯總

來源:半月談 2017-12-04 13:44:09
  點此下載半月談2017年第18期精選文章匯總(打印版)


  《半月談》是黨政機關公務員必備的閱讀學習刊物之一,也是考公務員申論備考非常好的資料。


  下面是網頁閱讀版:


  2017年半月談(第18期)(精選)


  半月評論:向共和國建設者致敬


  68年,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68年,一個國家創造了從積貧積弱到躍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發展奇跡。又到一年國慶時,回味天安門城樓上那一聲“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莊嚴告白,感受今天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我們為祖國喝彩,向每一位共和國的建設者致敬!


  共和國成立的68年是一部書寫發展奇跡的歷史。人們不會忘記,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面臨的“一窮二白”局面,工業難以支撐,糧食無法自給,通貨惡性膨脹,經濟一片混亂。當時一位西方記者甚至斷言:“這個國家太大了,又窮又亂,不會被一個集團統治太久,不管是共產黨人還是其他人。”然而,中國僅僅用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就實現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創造了工業建設和生產成就超過舊中國100年的輝煌。


  更大的奇跡是改革開放。短短三十余年,中國以GDP年均增長9%以上的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發展奇跡,被西方經濟學界稱為“中國之謎”。


  偉業非一日之功,羅馬城無法一日建成。如果說中國的發展是謎面的話,那么億萬人民匯聚成的磅礴建設之力就是謎底。中國奇跡背后,各行各業數以億計的建設者功不可沒。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建黨95周年大會上指出的,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95年來,我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同中國人民接續奮斗的結果。今天,當我們感懷祖國強盛、人民富足的時候,更不應忘懷那些為國家富強發展而付出甚至獻身的建設者。


  這些建設者是讓新中國堅定“站起來”的奉獻者,是實現中國石油自給自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鐵人”王進喜們;是為了新中國有底氣屹立國際社會的“兩彈一星”元勛們;是焦裕祿這樣的好干部們;是時傳祥這樣的基層勞動者們。正是他們,將一個貧窮落后、滿目瘡痍的舊中國,建設成了一個蒸蒸日上、闊步走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


  這些建設者還是中國“富起來”的領頭羊,是帶領華西村建成富裕村的吳仁寶;是開創現代科技產業的王選、柳傳志;是成就“中國制造”的千千萬萬進城務工人員。他們在各自領域拼搏奉獻,推動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2009年,美國《時代周刊》將“中國工人”列為封面人物,共和國的建設者受到世界的尊重。


  這些建設者在今天則是中國邁向“強起來”的弄潮兒,是創造了支付寶、網購、共享單車等新經濟業態的中國企業家;是制造了高鐵、大飛機,實現深海探測、載人航天等“上天入地”國家戰略工程的科技工作者;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一個個書寫出彩人生的追夢人。


  致敬建設者是為了銘記與感懷他們的貢獻,繼承和發揚他們的精神。今天,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站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歷史節點,共和國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匯聚建設者的力量。


  致敬建設者更是為了激發后來者擼起袖子加油干的行動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我們這一代必須要走好的新長征路。發揚新時代的“鐵人精神”,擼起袖子加油干,這股干勁就是我們砥礪奮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


  致敬建設者需要我們為建設者創造更好發揮作用和創新的舞臺。今天,中國移動支付和共享經濟等已經走在世界前列,中國的科技創新正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如何讓這些新經濟和創新領域的先行者更好地為祖國增光添彩,需要相關部門出臺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激勵創新、包容失敗、保護權益,讓建設者安心、放心地投身到國家建設的時代洪流中。


  致敬建設者也是致敬我們自己。一個人的幸福與價值,與時代緊密相連。正如愛因斯坦所言,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實際是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價值。只有自己努力與付出的小小貢獻匯入社會的進步、國家的發展,個人的幸福才更為實在,價值才更為彰顯。或許一個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如果13億人同心同德、和衷共濟,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那便是積沙成塔、集腋成裘,民族復興的征程將得以注入不竭動力。


  新起點 新階段 新征程


  我們正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能力和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我們要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努力,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讓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站到新起點、進入新階段、踏上新征程,這是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


  歷經近百年奮斗迎來新的歷史起點


  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文明。但進入近代以后,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救亡圖存的抗爭中,中國人民找到了馬克思主義,成立了中國共產黨。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結束了幾千年封建專制制度,人民由此當家作主,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開始了治國理政的艱辛探索時期。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全面推進大規模建設,初步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國家富強、人民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投身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中國人民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時期。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黨科學把握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的發展大勢,順應實踐要求和人民愿望,提出并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貫徹新發展理念,有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地發展,即將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的嶄新局面;全面依法治國,顯著增強了黨運用法治手段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全面從嚴治黨,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對黨的執政基礎威脅最大的突出問題,形成了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黨內政治生活氣象更新,黨的執政基礎和群眾基礎更加鞏固。可以說,在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各個方面都展現了新氣象,開拓了新境界,奏響了中國強起來的時代華章。


  準確把握新的發展階段


  在“7·26”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更準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這為我們理解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提供了思想指南。


  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因此,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仍然要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實際作為謀劃發展的基本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并不斷開辟發展新境界,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我們要以新的精神狀態和奮斗姿態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


  在新的發展階段,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這就要求深刻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提出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行動綱領,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戰略、新的舉措,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在新征程上努力奮斗


  即將召開的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要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仍然需要保持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勇于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這里所說的偉大斗爭既有國內改革發展進程中的斗爭,也有國際格局深度變革進程中的斗爭;既有我們遇到過的斗爭,更有許多難以預料的斗爭。斗爭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前所未有。這就需要我們積極應對新挑戰,既敢于亮劍堅決斗爭,又凝聚力量善于斗爭,不斷開辟偉大事業的新境界。


  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這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和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和幸福所在。只有通過堅定不移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進行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


  歷史雄辯地證明,推進偉大事業是實現偉大夢想的唯一正確道路,而要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就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


  不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為什么而出發。我們黨的一切奮斗都是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帶領中國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如果說推進偉大事業是我們前進的道路,那么實現偉大夢想就是我們向往的目的地,而進行偉大斗爭和建設偉大工程就是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勝利的有力武器。


  看改革五年,聽大地回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精心部署,穩步推進,全面深化各項改革,改革成效不斷顯現,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改革“再出發”


  從小崗村“紅手印”,到深圳蛇口“開山炮”,再到“南海邊寫下的詩篇”,改革不斷突破思想與體制的束縛,創造了世界矚目的“中國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輪改革大潮涌起,且步步推進、氣勢如虹。


  具有重大標志意義的是,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總部署、總動員,吹響了改革的號角;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開啟了全面依法治國新時代,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新發展理念布局“十三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奏響了改革與發展的“雙重奏”;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新部署,開啟了新形勢下黨的建設新征程。


  回望這5年,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日益穩固,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全面發力,各大領域標志性、支柱性改革舉措全面推出,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不斷取得突破。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將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確立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國新一輪改革的總宣示、總部署、總動員。


  怎樣理解這一輪改革的“全面”“深化”四個字?全面者,就是要統籌推進各領域改革,就需要有管總的目標,也要回答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樣的整體效果這個問題。


  關于“深化”,習近平總書記曾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中國改革經過30多年,已進入深水區,可以說,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一論述生動詮釋了全面深化改革“深化”的含義。


  改革“方法論”


  改革千頭萬緒,哪里下手?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能否有效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


  回望過去5年的改革,正是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才得到了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


  以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是行政效能中存在的問題;而少跑腿、快辦結,是企業和群眾最直接的期盼。今年2月10日,浙江臺州率先發布首批共2491項的“最多跑一次”改革事項清單。清單匯集36個市級單位和9個縣(市、區)的改革事項,包含與群眾和企業生產生活最密切的多個領域。這份清單承諾:“辦這些事,最多跑一次!”


  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項工程極為宏大,零敲碎打調整不行,碎片化修補也不行,必須是全面的系統的改革和改進,是各領域改革和改進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


  5年來,中國的改革始終將“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二者有機結合。比如,浙江率先探索了“河長制”,河流水域由“河長們”分段管護、包片負責,河流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正是在總結基層探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八次會議正式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


  與此同時,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改的是體制機制,動的是既得利益,需要披荊斬棘的勇氣、勇往直前的毅力、雷厲風行的作風。


  因此,要真正破解難題,各級改革者的執行力是關鍵。全面深化改革,遇到的困難問題像“抓螃蟹”,抓起一個牽出一個,涉及的利益關系像“九連環”,錯綜復雜環環相扣,既呼喚百折不回的信念,也要求堅定果敢的行動。


  “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既要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也要察認識、察責任、察作風”“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實,做到緊之又緊、細之又細、實之又實”……這些論述明確了抓改革是一項重大政治責任,提出了抓落實的科學方法,是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強化改革執行力的重要遵循。


  改革“獲得感”


  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入推進,政府和企業之間,“親”“清”政商關系正蔚然成風;生態文明改革總體方案亮相,綠水青山有了更嚴格的制度護航;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正式建立,司法公正更有保障;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格局誕生,軍隊組織架構實現歷史性變革……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改革破解了一批議論多年、阻力較大的“老大難”問題。


  與此同時,政府進行了深度的“自我革命”,曬權力清單,推政務公開,法治政府建設蹄疾步穩;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上海自貿區經驗在全國復制推廣……跳出條條框框限制,克服部門利益掣肘,改革抓住了涉多部門、跨多領域、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牛鼻子”。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多推有利于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既兼顧全面又突出重點,既整體推進又有優先順序,在各個領域取得改革新成效。


  比如,隨著改革的深入,久攻不下的“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被逐漸打破。作為國家級鐵路PPP示范項目之一,總投資409億元的杭紹臺高鐵項目有著破冰意義--這是民營資本首次在國內鐵路投資領域實現控股地位,標志著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邁入新階段。9月12日,浙江省政府與由復星牽頭的民營資本聯合體正式簽署杭紹臺鐵路PPP項目投資合同,該項目年內將全線開工。


  對廣大群眾來說,“改革方案”正變成實實在在的“改革紅利”。高考綜合改革試點順利實施,更多農村娃能有機會讀大學;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化,理順醫藥比價,推進分級診療,更多病人不再“小病靠忍,大病靠拖”;全面放開二孩,優化人口結構;公安改革全面深化,無戶口人員登記戶口、異地辦身份證、考駕照、做車檢等更加便捷……改善民生福祉,守望公平正義,改革打出了一套“恤民之患,除民之害”的組合拳,給百姓沉甸甸的“獲得感”。


  全球經濟治理中的中國擔當


  近年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積極作用,已成為全球經濟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在全球經濟持續復蘇、逆全球化趨勢增強的背景下,中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經濟治理,為推進全球經濟穩定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未來,中國將繼續通過行動、理念、政策、體系等方面的引領和創新,進一步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


  引領全球經濟治理


  中國通過積極參與G20、倡導成立亞投行、倡導“一帶一路”建設、加強金磚國家合作,引領和推進全球經濟治理。


  “一帶一路”倡導共商、共建與共享,得到了各國的廣泛認同。2017年在中國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達成270多項具體成果,引導各方為解決當前世界和區域經濟面臨的問題尋找方案,促進聯動式發展。


  同時,亞投行的成立、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絲路基金的建立等,均是近年來中國在國際經濟治理中的重要突破。中國通過加速推進自由貿易區建設,加快構筑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貿易區網絡,促進了亞太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2017年9月3日至5日,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成功舉行。“廈門會晤標志著金磚合作步入第二個十年,金磚國家的發展將對世界經濟繼續帶來積極影響。”英國《金融時報》刊文稱。


  中國在二十國集團(G20)中也發揮了積極作用,并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與贊揚。杭州峰會開創性制定了《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以及《2016年二十國集團創新行動計劃》等文件,結構性改革首次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并列為三大政策工具,并最終寫入領導人公報。峰會成功實現貿易和投資工作組機制化,推動制定《二十國集團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并通過了全球首個多邊投資規則框架《二十國集團全球投資指導原則》,有效彌補當前國際投資治理領域缺乏全球性政策指引的空白等。


  積極推進全球化


  在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轉向更注重本國利益、全球貿易發展中逆全球化趨勢增強的背景下,中國繼續積極推進全球化發展,對解決復雜的全球化問題、完善全球治理模式貢獻了“良方”。


  2017年7月8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在德國漢堡的G20峰會上達成的聲明中,闡述了全球化帶來的收益和遇到的挑戰,提出促進全球化向更具包容性的模式發展的合作建議。其中,中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G20漢堡峰會的三個主要議題保持了同G20杭州峰會的連續性,保證了包容性發展和全球經濟治理改革議題的連續性。


  同時,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IMF等國際組織中作用日益彰顯,引領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組織中不斷提升話語權。


  中國一直是多邊貿易體制堅定的支持者。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始終嚴格遵守世貿組織規則,認真履行承諾義務,積極參與和推進多邊貿易談判,推動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充分發揮了負責任貿易大國的引領作用。


  助推全球經濟治理再出發


  當前,全球經濟依舊處于復蘇進程,貿易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趨勢為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不確定性。全球經濟治理結構完善與世界經濟增長需要創新與發展。


  中國為全球經濟治理注入了新的發展理念。在經濟發展的新階段,中國基于自身“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倡導在全球治理中的“普惠包容”“共享共贏”,反對以鄰為壑,倡導各國尋求利益共享,實現共贏目標,構建以合作共贏為基礎的全球伙伴關系。


  9月11日,第71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首次納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經濟治理理念。


  從中國的發展中可以預見,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將對創新、就業和增長產生重要影響,貿易自由化和投資流動對技術擴散和創新產生也有重要推進作用,電子商務等新貿易規則的構建將有助于形成更開放、安全和可信賴的網絡環境。


  未來全球經濟治理還需要國際社會加強合作:通過創新發展,實現共享共贏,促進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包容性增長;通過結構性改革、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方式,引領世界經濟前行。


  貿易政策應以促進實現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包容性增長為目標。在微觀層面,構建具有包容性的全球價值鏈,促進中小企業、最不發達國家融入全球價值鏈;在宏觀層面,促進包容發展,消除貧困,推進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


  全球海洋治理:中國在行動


  --海洋環保,環境治理向深層拓展之一


  我國是海洋大國,千百年來,我們的先民深耕大海、揚帆遠航,創造了綿延不息的中華海洋文明。近年來,我國在海洋生態環境治理上不斷前行。


  生態優先:讓海洋休養生息


  在養護海洋方面,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頒布第一部《海洋環境保護法》開始對此作出了不懈努力。在海洋開發過程中,更是遵循“海洋生態保護優先”理念,以減少人類活動對海洋和海岸生態系統造成的不良影響。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相繼出臺或修訂了《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島保護法》《深海法》等法律,以及《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20余部配套法規,為加強海洋生態保護提供了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


  為促進海域的合理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我國于2001年頒布實施的《海域使用管理法》,確立了海洋功能區劃和海域有償使用兩項基本制度,通過海域有償使用體現資源環境內在價值,并將繳納的海域使用金用于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


  經過十幾年的實踐,我國在海洋空間資源利用方面已形成了完善的制度體系。目前正在啟動新一輪海洋功能區劃修訂編制,將進一步提高保護類、保留類海洋生態空間的占比和管理要求。


  采訪中半月談記者了解到,隨著多年來海洋捕撈業的快速擴張,沿海地區一些地方面臨著捕撈產能過剩、漁場秩序混亂、海域污染加劇、漁民轉產困難等問題。


  今年初,農業部發布通告,要求我國各海區休漁期普遍延長1個月,休漁時間不少于3個月。這個堪稱“史上最嚴”的休漁制度是為“讓海洋更好休養生息”,這既保護了海洋資源,又維護和保障了漁民長遠利益。


  在江蘇,今年8月制定出臺海洋漁業相關專項行動方案,加強海洋漁業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行動方案的舉措包括:壓減重點湖泊網圍養殖規模,壓減海洋捕撈漁船,推進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實施,推進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推進水產健康養殖,推進海洋捕撈裝備更新升級,提升海洋與漁業生態修復能力,提升海洋與漁業生態保護執法水平。


  在浙江,2014年啟動了漁場修復暨“一打三整治”行動,通過打非治違、減船轉產、增殖放流等綜合施策,目前,當地主要經濟魚類資源發生量正逐步呈現出增長趨勢。


  我國還大力推進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努力實現由點狀保護、政府單一投入向面狀保護、系統修復、多元投入轉變。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林山青在今年6月舉辦的聯合國海洋大會上說,中國將繼續貫徹“生態優先”的理念,加強沿海和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濱海濕地、紅樹林、珊瑚礁等關鍵生態環境進行修復,降低海洋和陸上活動產生的污染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各領域成果豐碩。目前,全國海洋環境監測機構總數達235個,近5年新建國家級海洋保護區40處,累計修復岸線190多公里,修復海岸帶面積6500多公頃,修復恢復濱海濕地面積2000多公頃。


  今年8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工作人員在海南三亞近海海域考察時,偶遇并拍攝了近百只海豚在大海中嬉戲:一群海豚在浪花里不斷跳躍前進,時而一只海豚一馬當先,時而三兩只并排游玩……


  生態紅線:環保從陸地延至海洋


  生態紅線是我國近年環境治理領域重要制度之一。現在,這一紅線從陸地延伸到了海洋。


  《國家海洋局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5-2020年)》提出在全國建立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將重要、敏感、脆弱海洋生態系統納入海洋生態紅線區管控范圍并實施強制保護和嚴格管控。


  2013年12月,山東下發省政府令,率先實施“海洋生態紅線”制度。《渤海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指南》提出,“渤海生態紅線的目標是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0%,至2020年海水水質達標率不低于80%,生態紅線區陸源入海直排口污染物排放達標率100%,陸源污染物入海總量減少10%至15%。”


  浙江省編制了海洋生態紅線劃定方案,把重要海洋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等劃為生態紅線區,劃定海洋生態紅線面積占全省海域總面積的比例達31.72%。


  海洋生態紅線保護是一種剛性制度。一方面,它可以抑制人們對海洋無節制開發的沖動,確保海洋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另一方面,海洋生態紅線的劃定,并不是禁止開發,而是通過科學調研合理劃分區域,實現更加精準、高效的開發。


  目前,海洋生態紅線制度已經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北海區海洋環境公報》顯示,近5年來,渤海海水環境質量總體呈變好趨勢,夏季第一、二類水質海域面積比2012年增加了16520平方公里。


  專家表示,海洋生態紅線要實現保護目標,成為人們不敢輕易逾越的“高壓線”,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只有在深化認識和管理到位的基礎上,海洋生態紅線才能牢不可破。


  海洋督察:海洋監管全方位升級


  8月22日,國家海洋局組建的首批國家海洋督察組進駐遼寧、海南,開展以圍填海專項督察為重點的海洋督察,重點查擺、解決圍填海管理方面存在的“失序、失度、失衡”等問題。


  當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不斷推進,對海洋資源的需求持續增長,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海域海島資源開發粗放低效,海洋環境局部惡化的問題,這些問題逐漸成為我國海洋可持續發展的短板。針對此,海洋督察重拳出擊。


  海洋督察是黨中央、國務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海洋強國建設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是海洋領域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海洋督察方案強調,堅持問題導向、依法依規,將海洋督察作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抓手,推動地方政府落實海域海島資源監管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法定責任,加快解決海洋資源環境突出問題,促進節約集約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近年來,隨著沿海地區海洋開發密度、強度加大,海洋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現有分散的行政監督制度難以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國家海洋督察完善了政府內部的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落實了主體責任。


  根據安排,第一批國家海洋督察組共分6個督察組,在遼寧、海南督察后,陸續進駐河北、江蘇、福建、廣西。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海洋督察的全面啟動,海洋監管也將全方位升級,未來肆意破壞海洋生態、攫取經濟利益的行為將得到有效遏制。


  透支海洋“元氣”不可為


  --海洋環保,環境治理向深層拓展之二


  海洋是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國家海洋局今年3月發布的《2016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2016年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狀況基本穩定,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這些狀況警示我們,保護海洋生態我們仍須努力。


  海洋生態保護警鐘長鳴


  今年4月開始,黃海淺灘區開始出現零星漂浮綠藻,這已是黃海滸苔綠潮連續11年暴發了;進入6月,同時又出現了馬尾藻金潮和米氏凱倫藻赤潮,黃海“三潮”齊發。從高空看去,綠、黃、紅色藻類漂浮在黃海海面上,就像是印象派畫家的作品,但它并不美,它是藍色“母親”哭泣的眼淚。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于志剛說,黃海綠潮、赤潮和金潮的出現,原因很復雜,從大的方面來說有兩方面:一是海水富營養化,二是全球氣候變化,哪種因素起到的作用更大目前尚不清楚,但是人類活動導致海水富營養化的責任不可推卸。


  除了“彩潮”來襲,“海洋PM2.5”也是海洋環保一大勁敵。


  微塑料和海漂垃圾被稱為“海洋里的PM2.5”,直接影響海洋生物,間接影響人類。


  據統計,全世界每年有超過800萬噸塑料被遺棄在海洋,占海洋垃圾的80%。這一趨勢如果持續下去,預計到2050年,海洋中塑料的總重量將超過魚類總和。我國微塑料和海漂垃圾污染現狀也不容忽視。


  今年7月,我國第8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啟航。科考隊領隊徐韌表示,我國已在特定海域開展了微塑料監測,將首次在北極和亞北極海域獲取海洋微塑料樣品。


  近年來,圍海造陸在沿海地區較為普遍。國家海洋局2016年向社會公布的《2015年海域使用管理公報》顯示,2015年全國共計填海造地1.11萬公頃,同比增長13.19%。一些地區“失序、失度、失衡”填海,不僅使大陸海岸線縮減,而且破壞了海岸動態平衡。


  中央第三環境保護督察組今年7月底向遼寧省反饋督察情況時指出,近年來遼寧全省大規模違法圍海、填海問題突出。一罰了之、以罰代管,由于處罰金額遠遠低于填海所得,實際鼓勵和縱容了違法圍海、填海行為,導致海洋生態破壞問題突出。


  《2016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指出近岸海域存在4大環境問題: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嚴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實施監測的河口、海灣、灘涂濕地、珊瑚礁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76%處于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其中,杭州灣、錦州灣持續處于不健康狀態;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狀況無明顯改善;海洋環境風險仍然突出。


  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須破除障礙


  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海洋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有開放性、流動性、末端性等顯著的特點。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成因復雜,既受地理區位、自然條件等客觀因素影響,也與人類活動、治理水平密切相關。從工作推進來看,亟須解決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部分配套政策法規滯后。如岸線保護、利用、違法處置仍停留在政策性文件層面,執法缺乏依據;海域(海島)資源儲備、違規和閑置資源收回以及海洋資源用途管制、有償使用、生態賠補償、環境綜合治理等制度體系尚未健全,制約了生態、集約、高效用海。


  二是標準要求不統一。近岸海域海水主要超標指標為無機氮和活性磷酸鹽,而地表水控制的主要指標為氨氮和化學需氧量,現有的污水處理技術往往是將氨氮轉化為其他形態的氮,導致雖然陸源氨氮總量大幅削減,但入海的總氮排放量并未得到有效削減。海陸水質監測標準不統一,直接制約了海陸聯動治污機制的形成。


  三是治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一方面,各級政府是海洋環境治理的單一主體,治理與保護的形式仍以行政和法律等管制手段為主,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全社會協同的長效機制還未完全建立;另一方面,部門間的協同有待強化,海洋環保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強。


  多管齊下提升海洋生態治理水平


  “要進一步健全海洋生態治理體系,完善海洋生態法治保障,建立海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形成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體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平認為,應著眼海洋經濟綠色轉型,積極培育綠色、低碳和循環海洋產業,進一步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強化海洋生態監測;強化科技、人才、資金作用。同時全面提升海洋生態治理能力,推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由“管海”走向“治海”。


  專家表示,要想改善海域污染狀況,就需要從根上治理,從污染源頭上解決問題。不管是對政府部門而言,還是對企業來講,對于海洋環保都應高度重視,并且落實可行的補救措施和防范措施,對已經被破壞的海洋環境進行修復。


  據悉,2010年以來,我國規劃整治修復岸線270余公里;修復沙灘約130公頃,恢復濱海濕地5000余公頃;種植紅樹林160余公頃、翅堿蓬約1100公頃。通過成片保護、系統恢復,遼河口等重要濕地正在逐漸恢復其原本的生態結構和功能。


  專家建議,應該進一步完善海洋環境監管工作,同時,企業應該提高自己節能減排的生產技術,尤其是對于生產廢物處理,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執行,切實減輕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科技興海,未來有無限可能


  --海洋環保,環境治理向深層拓展之三


  科技的進步,讓海洋治理進入新階段:強化海洋生態監測,推進海洋生態修復,發展海洋經濟,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未來,科技興海有無限可能。


  科技監測布下“天羅地網”


  對海洋認知,觀測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手段,從原始的肉眼觀測到如今的智能化浮標、水下滑翔機、自動觀測站、岸基雷達和衛星遙感等,人類對于海洋的觀測正在逐步實現立體化,這是使得海洋“透明化”的關鍵之舉。在諸多觀測手段中,衛星遙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在海洋環境監測預防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據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李曉明介紹,衛星遙感的特點就是觀測的面積比較大,通過衛星遙感可以發現海洋的變化,清澈的海水在衛星遙感中有特定的光學屬性,一旦發生異樣,通過衛星遙感立即就可以發現。通過這個可以判斷藻類的濃度和覆蓋面積有多大,甚至可以計算出海水里浮游植物的種類。


  衛星遙感還可以在海岸帶的保護上發揮作用。在填海方面,海洋的動力環境改變運動狀態后,會造成泥沙的淤積,海岸帶的侵蝕。為此,填海前期要進行科學的論證和評估,首先要通過海洋數值模型來模擬預判填海項目將會給海洋帶來的影響,隨之實施的過程中要定期跟蹤衛星遙感的數據,從而判斷出對海岸帶和周邊的影響,通過不斷調整,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通過衛星遙感還可以獲取海洋動力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信息。可以說,未來衛星遙感在海洋環保方面發揮的作用是越來越大。


  為了監測與預警赤潮,2011年國家“863計劃”啟動了“重大海洋赤潮災害實時監測與預警系統”項目,取得豐碩成果。目前,東海區已形成由衛星遙感技術、預警預報技術、現場快速檢測技術、立體監測系統組成的“天羅地網”,實時監測與預警赤潮。


  據悉,鑒于近年來由外來種入侵引起的突發性災害已在我國海域多次發生,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與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等多家單位,已聯合開展“外來種風險評估項目”研究。計劃通過掌握外來種入侵風險評估方法,建立多項外來種快速檢測技術,研制可移動的壓載水生物入侵風險應急防控技術裝置,將海洋里那些“不速之客”,阻擋在外。


  技術支撐海洋生態治理


  除了在監測預警方面,在海洋污染治理方面,科技也發揮了支撐的作用。


  在赤潮治理方面,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改性粘土治理技術,即將一種改性粘土撒入水中,不多久,赤潮便被“吞噬”并自然沉底。


  用天然礦物治理赤潮的方法最早由日本科學家提出,其原理是天然礦物與導致赤潮的微藻結合后產生絮凝沉降效應,從而將水體表層的微藻沉到水底,達到赤潮治理效果。在此方面,韓國也做了大量研究。他們最初用天然粘土,但用量巨大,每平方公里需要100噸到400噸的量,資源消耗過大、成本難控、淤積嚴重,給大規模推廣應用帶來了困難。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以提高粘土絮凝藻華生物細胞效率為主旨,開展粘土表面改性研究,首創性地提出了“粘土表面改性理論”,即通過表面改性手段,增加粘土顆粒與微藻顆粒間的絮凝效率,以達到更好的治理效果。更重要的是,這種改性粘土用量僅為日本、韓國的1/10至1/100,便于推廣。


  今年5月,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發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專用噴灑設備,通過專家驗收。


  在生態治理方面,不能不提到智能技術。“智能技術的廣泛、深度使用使得環保造假越發困難,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信息化技術交叉印證,使弄虛作假在智能技術多維度的視角中無處遁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平認為,通過搭載大數據模型和物聯網技術,能實時掌握監管區域內各排放企業的產污、治污、排污情況,并對企業的排污行為進行分析,及時發現違規行為并發出預警。互聯網信息的公開和透明化,讓資源環境壓力大的低端產業捉襟見肘。


  海洋科技無處不在


  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人們開發利用海洋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開發利用手段單一帶來的局限性,更高層次的利用本身就是一種保護。


  以潮流能為代表的海洋能是理想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享有水下能源“金礦”、“藍色的油田”之譽,近年來越來越受到歐美發達國家的普遍關注。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大型化研發和商業化應用,更是各國科學家著力攻破的世界性難題。


  今年1月12日,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資金項目--LHD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項目(一期)在浙江舟山通過專家驗收。該項目破解了海洋潮流能穩定發電的技術難題,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實現海洋潮流能發電并網的國家。


  曾經,世界最大的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裝機容量僅1.2兆瓦。如今,我國的LHD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裝機容量達到3.4兆瓦,創造了“世界之最”。該技術大幅提升了我國海洋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了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的水平。


  中國自主研發生產的裝機容量最大的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項目總工程師林東介紹:“3.4兆瓦的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并網發電后,預計年發電量可達到600萬千瓦時,相當于3000戶人家一年的生活用電。”


  《全國科技興海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科技興海長效機制。推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規模化,推動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工程化,推動海洋新材料適用化,推動海洋漁業安全高效化,推動海洋服務業多元化……一項項新舉措正在實施;強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應用,強化海島保護與合理利用技術應用,強化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技術應用,強化海洋環境保障技術應用,強化極地、大洋和海洋維權執法技術應用示范……一項項新技術正在應用。


  相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科技應用的推廣,我國的海洋生態治理必將邁上新臺階,取得更大的成就。


  呵護蔚藍,有你,有我


  --海洋環保,環境治理向深層拓展之四


  面對浩瀚的大海,環保是一個大工程,僅靠政府行動遠遠不夠,它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參與。環保是場持久戰,我們相信,在全社會的參與下,未來的海洋會更藍。


  舟山老漁民:自掏150萬海上撈垃圾


  黢黑的膚色,手上還有不少碰破的傷疤,紅色作業服上印出一塊塊雪白的鹽花……隨著馬達聲漸近,一艘名為“滄海9”的小船靠近浙江舟山嵊泗漁政碼頭停泊,明黃色的駕駛臺,大紅色的船身,船身上寫著“海洋環保”四個字,甲板上還堆放著一大筐垃圾,年過半百的船主楊世釵走上岸和熟人們揮手。


  “雖然我文化不高,但我明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靠海生活就要保護海洋。”楊世釵是浙江舟山嵊泗唯一一艘民間自發打撈海面漂浮垃圾的船舶主人。


  楊世釵來嵊泗已有近20年,在積攢了一些資本后,他于2005年開了家清艙公司,專門回收船舶殘油、油污水。在這期間,他看到嵊泗海面上漂浮的垃圾越來越多,作為“新嵊泗人”,老楊急了:“再這樣下去,海里的魚蝦可都活不成了!要是有一艘船,專門處理海面漂浮垃圾多好!”


  聽說楊世釵要造船撈垃圾,身邊的親戚朋友都不理解。有人勸他:“你干嘛多管閑事?”可老楊認為,這事得有人去做,而他愿意去做。


  2016年5月,歷時8個月耗資53萬元的“滄海9”小船成功下水。除了特殊天氣和船員病假,“滄海9”每天都出海,風雨無阻。運行一年零三個月,小船已經打撈處理了近1400立方米的垃圾。“去年用掉了4000多個垃圾袋,今年也已經用了3000多個了。”老楊說。


  船員工資,加上柴油、船舶維護保養等,打撈垃圾一年需要支出70多萬元,老楊目前已投入近150萬元。


  “現在公司生意不好,負擔小船的費用有點吃力了,但我會堅持到底。我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就是再干10年。我愿意盡我最大的努力,讓海洋垃圾清理船發揮應有的作用。”楊世釵打趣說,滿60歲了就“告老還鄉”。


  “中國海島很多,靠我一個人遠遠不夠,希望大家都能加強環保意識,共同保護身邊的這片海。”楊世釵說。


  范衛防:女海洋觀測員35年堅守孤島


  在山東半島北端、渤海深處有一座面積僅有2.6平方公里的孤島叫北隍城,地處渤海海峽“咽喉”,東臨黃海,西靠渤海。北隍城雖是“彈丸”之地,但地理位置卻十分重要,被稱為“渤海第一哨”。在這個沒有淡水的小島上,有一個瘦弱身影,奮戰在海洋觀測第一線,她是國家海洋局蓬萊海洋環境監測站女海洋觀測員范衛防。


  1982年參加工作的范衛防,35年如一日堅守在偏遠艱苦的北隍城,每年有5至6個月在島上值班,每天定時測量海水溫度、鹽度、海浪、氣溫、濕度、氣壓、風速和風力等,以及各種海洋自然災害和污染情況。


  從陸地乘船到北隍城島需要七八個小時。“幾乎所有去北隍城的人都會暈船,男的都暈得厲害更別說是一個弱女子。”蓬萊海洋環境監測站站長宋龍昌說。


  在北隍城島,冬季頻繁出現大風天氣,巨浪滔天。遇到極端天氣,水文觀測的危險性很高,而每遇到惡劣天氣,都要加密觀測,一小時一次。曾經有一次,浪高達8米,水文觀測點被洶涌的海浪猛烈拍打,但她深知惡劣天氣觀測數據的重要性,當她完成觀測任務,回到值班室渾身已經濕透……


  即使在懷孕至臨產期,范衛防也未間斷值班觀測工作。從值班室到觀測點是段山路,道路很窄,全是亂石。懷孕期間一次值班時,又遇上大風雪,路被雪封住了,范衛防幾次從雪地里跌倒又爬起來,跌跌撞撞地爬到觀測點。


  就是這樣,八點、十一點、十四點、二十點四次來來回回,范衛防按時保質完成了值班任務。


  在北隍城海洋監測站建站之初,范衛防的父親范國滿就在島上工作,為海洋監測事業默默地奉獻了自己的一生。


  “記憶中,父親很少回家。”如今的范衛防也同父親一樣。為丈夫孩子洗衣做飯,陪伴老人嘮嘮家常,對范衛防來說都是奢望:“我跟丈夫相聚的時間很少,孩子今年已經25歲了,跟我在一起的時間也很少。孩子小時候經常生病,我也不能陪在身邊,都是婆婆照料著,感覺對家里人虧欠很多。”


  藍絲帶協會:守衛海洋的“藍精靈”


  每逢節假日,在三亞的各大海灣景區里,除了蔚藍的大海和金黃的沙灘,還有一群沿著沙灘撿拾垃圾、宣傳環保的“藍精靈”。他們是守衛海洋的“藍絲帶”。


  據不完全統計,這群來自三亞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志愿者,在10年時間里,組織了有關海洋環保類活動1000多次,向上千萬的公眾傳播海洋環保理念。


  82歲的羅九如一頭花白的短發,一副金邊半框眼鏡,步伐緩慢但穩健,目光堅定,講起話來中氣十足。2003年,她從國家海洋局退休后便來到三亞生活,也為三亞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奔走呼吁了14年。為了海南乃至全國的海洋環保事業奔走不息,為保護珊瑚吶喊,海岸線上布滿了這位老人的足印。


  她同時也是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發起人之一,是籌備組成員。2007年,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在三亞成立,協會是以海洋保護為主題的民間公益性社會團體。協會聯合創始人孫冬提出的協會宗旨“保護海洋就是保護我們自己”,現已深入人心。


  大學生群體和青年企業職工是這群“藍色衛士”的主力軍。“藍絲帶”已經在海南、青島、大連等全國27所高校設立服務社,同時,“藍絲帶”還利用會員企業機制,吸引了40多家會員單位參與海洋環保。目前協會注冊志愿者超過5000名,社會上的志愿者則超過20000人。


  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秘書長孟佳燁介紹說:“海洋環保不僅僅是公益活動,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部分,只有環保做好,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藍絲帶海洋保護協會的作用,就是在現有條件下,盡自己的能力去喚起居民和游客的環保意識,發現和解決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環境破壞問題,找到生態和發展的一個平衡點,讓城市走向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專家表示,新媒體的興起,特別是微博、微信等新興社交媒體的普及,使公眾監督權利的行使更為靈活和便利,為公眾參與生態治理提供了更及時的渠道和更廣闊的平臺。“人人都是觀察員,人人都是監督員,人人都是環保員”的理念正逐漸成為現實,有了更多公眾的參與,海洋環保才能擁有更加堅實的基礎。


  廣西:全力實施“三大定位”服務“一帶一路”


  以“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旅游助推區域經濟一體化”為主題的第14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暨商務與投資峰會,近日在廣西南寧成功舉辦。圍繞中央賦予的“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一帶一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這“三大定位”,近年來廣西致力于將陸路大通道與海上大通道更加有機銜接,海陸并舉推進與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加強通道建設和跨省區產業合作,有效服務西南和中南地區的產業發展。同時,以與東盟合作為重點,廣西搭建系列創新開放平臺,采取多領域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合作模式,“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功能逐步形成。


  “一廊兩港”構建三大誓際通道


  廣西以“一廊兩港”-中國-中南半島國際經濟走廊、中國-東盟港口城市合作網絡、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為重點,大力構建國際大通道,打造多領域交流渠道,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向縱深發展。


  自治區發展改革委總經濟師唐愛斌說,廣西與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重點圍繞推進中新(新加坡)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渝桂新”南向通道建設,加快中越“三高兩鐵三橋”等跨境跨省鐵路、公路、海運基礎設施建設。


  中越北侖河公路二橋(中方側)通過交工驗收、防城港-東興和南寧-崇左邊境鐵路項目加速推進……廣西推動形成與東盟國家在陸地、港口、航空等基礎設施上更高水平的互聯互通,開通國際道路運輸線路14條,廣西北部灣港與7個東盟國家的47個港口建立海上運輸往來,南寧機場通航東盟10國的城市達20個。


  中泰(崇左)產業園、中越跨境經濟合作區、中國·印尼經貿合作區、玉林文萊中醫藥健康產業園……廣西搭建一系列有效合作平臺,通過多層次寬領域且有重點的合作,積極參與中國-中南半島國際經濟走廊建設。


  9月1日,新加坡(廣西南寧)綜合物流產業園項目啟動儀式在南寧舉行。這一項目的啟動,將加快推進中國和新加坡互聯互通“渝桂新”南向通道建設,促進中國西南、西北地區與東盟國家貿易往來,推動“一帶一路”有機銜接。


  “渝桂新”南向通道從重慶出發,利用鐵路運輸,經貴陽、南寧到達廣西北部灣港.進而實現向南經海運至新加坡及全球.向西北迮接川渝地區及“渝新歐”通道。作為“渝桂新”南向通道的關鍵港口,廣西北部灣港近年來積極推動中國與東盟各港口城市之間形成航運物流圈、港口合作圈、臨港產業圈、旅游合作圈、友好城市合作圈,促進海上互聯互通。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和東盟開放合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魏然說,一方面,廣西對東盟國家的發達港口開放,新加坡國際港務集團已經與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展開合作;另一方面,廣西也在幫助一些東盟國家的港口提升能力,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已參股運營馬來西亞的關丹港和文萊的摩拉港,形成區域港口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在南寧五象新區,中國-東盟信息港南寧核心基地拔地而起。這里將是未來中國與東盟進行信息合作的重要窗口。


  自2014年提出以來,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倡議得到了東盟各國的積極響應。2016年,中國-東盟信息港建設正式啟動。目前中國-東盟信息港已落地重大項目64個,預計總投資規模459億元。


  唐愛斌說,中國-東盟信息港將大力推進北斗導航、大數據、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重點產業,加速形成以廣西為支點,面向東盟、服務西南中南的通信網絡體系和信息樞紐,建成中國-東盟“信息絲綢之路”。


  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翟崑說,中國-東盟信息港建成后,將成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信息樞紐,成為建設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平臺。


  承接東部、暖務中南西南


  以“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為發展定位,廣西加強通道建設和跨省區產業合作,有效服務了西南、中南和東部地區的產業發展。


  在北海中電產業園內,全球最大的液晶顯示器生產企業冠捷集團北海基地一片繁忙,流水線上的20.7時顯示器正在進行組裝、檢驗和包裝。


  “近年來,全球顯示器需求量總體下降,但因技術更新快.我們的產量不降反升。2016年僅出口就達300萬臺,其中約六成銷往東盟。”冠捷顯示科技(北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朱民說,該公司帶動了注塑、金屬件、包裝、泡沫板、數據線、電源線等六大相關產業鏈集群入駐,當地電子信息產業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10年前,北海工業園區只有10余家企業入園,目前增加至近60家,園區實現產值超600億元,我國西部重要電子信息產業集聚地已然形成。


  隨著一大批企業相繼落戶,北部灣甩掉了“無支柱產業”的帽子。今年上半年.北部灣經濟區12個重點產業園區完成工業產值達4008億元,同比增長21.7%。其中,500億元以上園區2個,產值超億元企業累計達411個。


  目前,北部灣港已經成為我國西南、中南地區最便捷出海口。川、滇、湘、黔、渝5個西南、中南省市通過廣西所屬口岸進出口的貨物貨值,年均增幅30%左右。


  此外,廣西正謀求建立“中國-東盟飛地經濟試驗區”,為中南、西南地區“借道”廣西進軍東盟提供“支點”。湖南已在欽州建設臨港工業園區及專業配套碼頭,云南將在北部灣經濟區集中建設園區。重慶、四川等省市紛紛與廣西簽署合作協議,在廣西沿海布局產業園,打造臨海產業“飛地經濟”。


  在發揮陸海聯動的同時,廣西還最大化發揮珠江-西江經濟帶聯動東中西的作用,通過打造西江億噸黃金水道,廣西實現內河通航里程5800多公里、港口吞吐能力過億噸,沿江7市珠鏈式涌現50多個工業園區。機械、電子、制藥等支柱產業快速成長,與北部灣經濟區共同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廣西大學中國-東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陸建人說,廣西正奮力拉近與周邊省份、沿海發達地區、全國各大經濟板塊的時空距離,聯動東中西的效應不斷提升,促進了區域內生產要素高效流動。


  “兩會四基地”打造多領域交流渠道


  如今,廣西圍繞建設“一帶尋路”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這一定位要求,積極推進“兩會四基地”建設.努力構建多領域開放格局。


  “兩會”是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從2004年起,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前13屆博覽會共有63位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2700多位部長級貴賓出席,584萬名客商參會。


  第14屆東博會新增展館12萬平方米,總展位數由上屆的5800個增加到6600個,包館的東盟國家由上屆的7個增加至8個,主題國文萊首次包館。


  “東博會采取‘政治搭臺、經濟唱戲’的運作模式。”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秘書長王雷說,除商品展,東博會還舉辦多類型、多層次高端對話,增進雙方商界、政界之間的相互了解,建立中國與東盟多個領域的部長級磋商機制,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


  過去13年,廣西利用奈博會這一平臺,與東盟合作的水平明顯提升。2016年,廣西與東盟貿易額較2003年增長了34倍。


  隨著東博會的深入發展,廣西不斷完善對接東盟的多層次、全方位合作機制,一批新的區域合作平臺正在形成。中泰玉林旅游文化產業園、中新(南寧)產業園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中越“兩廊一圈”扎實推進,“文萊-廣西經濟走廊”建設成為新亮點……


  “以東博會為基礎的合作機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南寧渠道’。”翟岜說,“南寧渠道”集中國與東盟之間政治外交、經貿合作、人文交流為一體,‘成為連接中國和東盟高效暢通的國際大通道。


  “南寧渠道”日趨成熟。截至目前,已有越南、柬埔寨、老撾、泰國、緬甸、馬來西亞6個東盟國家在南寧設立領事館,100多個“魅力之城”集聚共識,促進了中國-東盟城市合作的務實推進。


  為推動各領域合作走向縱深,廣西還大力建設四大基地--要素資源配置基地、人文交流基地、跨境產能合作基地、北部灣自由貿易試驗基地。


  “市民進村”倒逼社會治理提速


  搞不搞民宿,得民主通過


  溫嶺市石塘鎮五岙村--個東海小漁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吸引了吳冠中、沈柔堅等著名畫家造訪。“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筑之美被畫筆無限放大,慕名前來的游客、定居者也日漸增多。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城市投資者把石塘視為“民宿富礦”。


  屠華軍原來是一家草編工藝品廠的經營者,被石塘美景吸引后,他決定帶著民宿項目留下來。“前期還是有不小的麻煩。”屠華軍說,他沒想到承租幾間石屋頗費一番周折。


  原來,從2014年開始,大量投資者看中了溫嶺石塘美麗經濟的蛋糕。“增加村民收入,建設美麗鄉村,我們當然歡迎,但是不能無序進入,要尊重村民意見。”石塘鎮五岙村黨支部書記尚亨根說。


  溫嶺市有深厚的民主懇談基礎,在新形勢下,“民主懇談”發展成為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參與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公共事務的新型基層自治形式。


  尚亨根沒想到,這一談就是6個多月。經過大大小小幾十次會議,五岙村最終統一了村民的意見,決定整村開發。截至目前,五岙村90%的石屋已經獲得開發,共入駐13家現代民宿。


  立面不得改造、違規裝修和破壞環境要上黑名單公示、改善留守村民的生活環境、村內道路……一整套管理民宿的辦法被定成村規民約。


  與五岙村不同,在面對外來民宿項目時,經過兩次近百人的村民民主懇談,溫嶺市溫嶠鎮峨嵋山村集體認為應該先打消村民改建房屋和引人民宿的打算,先做好老屋保護。并且要求,整村整體開發,保留歷史古村落的文化特色。


  “一開始有的村民不是想拆了石屋建新房,就是要馬上轉讓出租。”參與民主懇談的村民陳亨才說,“根據溫嶺設計院和中國美院提供的規劃方案,大家最終同意制定村規民約先進行石屋保護,再著手開發。”


  目前,峨嵋山村170多間石屋都得到了妥善保護,這座坐落于雁蕩山余脈的古村也將逐步迎來有序的旅游開發。


  “民主懇談尊重了村民的集體意愿、理順了矛盾糾紛。”溫嶺市委組織部調研室主任徐曉軍說,“從民主懇談確定村級管理的村規民約,到建立起市鎮一級的民宿標準、規范管理,自下而上推動讓社會治理更科學,產業發展更有序。”


  -家鄉村養老院,一片農村新社區


  作為“兩山理論”的誕生地,湖州生態優勢日益顯示出發展潛力。養老院、養生園正在湖州各個鄉鎮街道布局,養老、養生產業在吳興區形成集聚。


  “因為吳興的環境,在這養老的‘候鳥’,老年人來自全國各地。”吳興區毗山養老院休養部主任張雅玲說。這家民營養老機構坐落于吳興郊區八里店鎮,幾年前,這里下轄的20多個行政村還是一派傳統農村的模樣。“養老院墻里墻外環境差距很大。”


  隨著外來養老人口進入當地。他們對整體環境改善等要求無形中倒逼八里店鎮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首先是治理思路的轉變.管理要變為專業化的治理。”八里店街道辦主任葉偉說。對此,社區經過反復商議、論證,決定通過購買服務等現代治理方式,改善村民們的居住環境。


  2016午起,“城里管家”的到來,讓各個村的環境有了明顯變化。南都物業湖州分公司負責人吳紅波介紹,現在小區中,每個路燈、垃圾桶、消火栓等配套設施都有自己的編號,建檔入冊。出現損壞后,可以快速及時鎖定地點,跟進維修。同時物業24小時值班服務。


  “要從根本上改變社區居住環境,就要走專業化、規范化、社會化的道路。今年我們鎮用于物業管理的投入將達到3000萬元。”葉偉說。


  村民周鶴鳴說,以前靠檢查管理,現在有了物業管理,環境發生改善后,大家的生活習慣自然而然有了變化。


  除了引入物業,體育公園、歷史陳列館、音樂噴泉陸續建立,來自新疆的麻滿元在毗山養老院過得很開心:“我覺得自己生活在家鄉的現代社區。”


  科創企業“落地”,社會治理“上網”


  香榧種植、成衣制造、紡織業……這曾經是諸暨市楓橋鎮的塊狀經濟名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這是上世紀60年代興起的社會治理“楓橋經驗”。多年前,在富與安的辯證題上,小小的楓橋有過成功的探索。


  斗轉星移,經濟發展和治理需求時過境遷。“近幾年,傳統產業不僅效益下降,還帶來了環境污染、公共安全隱患等社會治理問題。”楓橋鎮黨委書記金均海說。擺在楓橋面前的是經濟和治理互動發展的難題。


  2015年起,古鎮率先在經濟領域找到了突破點:關停低小散企業后,空氣凈化設備智能生產線投產、互聯網電商團隊人駐……楓橋鎮還配套了12000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園和10000平方米的電商園區。


  “經濟轉型使得鎮里的企業類型、外來人口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再用老辦法是‘治’不好的。”金均海介紹,互聯網電商、中小科技制造企業不斷落地,社會治理的“楓橋經驗”也因此轉型升級,不斷“觸網”。


  在楓橋鎮綜合指揮中心大屏幕上,不停滾動著全鎮近8萬人的訴求意見。“通過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等網絡平臺,楓橋鎮的社會治理體系已經形成了群眾網和互聯網的線上線下兩張網模式。”楓橋鎮楓源村委會主任駱根土說。談話間,他正巧接到村網格員的電話。“村里的污水管壞了,我兩天內就要上傳回復,不然影響考核。”


  俞霞紅帶領15人的電商團隊落戶楓橋已有四五年。“人鄉隨俗”的她學會了借用網絡平臺解決問題。“前幾天,我有兩個員工要辦暫住證,網上預約社會組織‘娟子工作室’,半天代辦的證件就送到了辦公室。”


  義工團體、調解中心……目前楓橋一共有40余個社會組織,“社會+互聯網”模式讓發動群眾的老辦法成了社會共治的新實踐。


  “路長制”給公路配管家


  2016年9月,湖南瀏陽市探索由政府主導的“路長制”,由市長擔任“路長制”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副市長擔任路長,鄉鎮長擔任分路長。各鄉鎮組建專門機構,成立巡查、保潔隊伍,全天候開展公路養護管理。


  實行“路長制”以來,湖南瀏陽市每一條公路都有專人負責,路面干凈整潔,路旁風景秀美。


  傳統的公路管理橫式難以維持


  我國各地公路管理的傳統道班自養模式已沿用幾十年,管養不分、一線人員斷層等問題逐漸暴露,公路環境、公路秩序、公路養護等管理均不同程度陷入粗放、滯后的狀態。


  “年老體弱的養護隊伍難以承受繁重的管養任務,新招聘的大學生又都是技術工種,不愿接公路保潔等體力勞動,一線養護人員‘青黃不接’。”瀏陽市公路管理局局長曾云峰說。


  據半月談記者了解,瀏陽市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建立了道班養護的機制,在目前80名公路一線養護職工中,男性平均年齡48歲,女性平均年齡41歲,5年內退休的有36人,10年內退休的有61人。


  為破解公路管理難題,近年來不少地方都在探索社會化外包,將公路養護推向市場。在管養分離方面,一些地方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弊端。公路養護具有不可預見性,工作量無法準確界定,工作成效評定也往往具有主觀性。力追求利潤最大化,外包企業的養護質量有時難以保證。一線公路養護人士認為,公路線長、點多、面廣,不管是自養還是外包,單靠公路部門無法隨時完全掌握每一段公路的保潔、暢通和安全運行情況。除公路部門外,公路管理往往還需要其他職能部門、執法部門、鄉鎮的配合。


  “路長制”實現綜合籬理、精細管理


  在“路長制”下,以各鄉鎮轄區范圍為責任區域,實行公路網格化管理,明確以路長、分路長為“指揮中樞”,統籌協調各部門職責。依靠這種新制度,瀏陽公路管理開始了路容路貌、交通秩序、綠化和環境衛生、附屬設施等綜合管理。


  “之前,路政設施歸公路部門管,綠化亮化歸鄉鎮管,交通事故歸交警管。在‘路長制’下,鄉鎮可調度所有相關部門進行處置,破解了九龍治水的弊端,工作效率顯著提高。”葛家鎮鎮長、省道103分路長戴圣偉舉例說,以前發生交通事故,交警趕來處理需要時間。如今,發生事故后,“路長辦”馬上就會安排人員趕到現場,開展維持秩序、事后掃尾、清理清潔等工作。


  永安鎮“路長辦”主任趙光炬說,自從實施“路長制”后,他能調度其他職能部門人員力量,在全路段執勤疏導交通。以前“逢節必堵”的路段,不再發生交通擁堵。


  測陽還探索把公眾力量融人“路長制”之中,把公眾從旁觀者變成路域環境整治的參與者和監督者,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管理格局。各鄉鎮(街道)均建立路長協調機制。把“路長制”復制到整個轄區,將各村(社區)的農村公路全部納入“路長制”管理體系中。街道、村(社區)下設“路段長”,村民組成的護路隊每天來回巡查,強化監督效應。


  “公路管家”帶來“暢、安、舒、美”


  張小公路位于瀏陽最偏遠的張坊鎮、小河鄉。實施“路長制”后,公路的任何地方發生狀況都能及時發現、及時反應、及時處理。“我們建立公路巡查值班制度,每兩人為一組,每天對張小公路進行巡查。”小河鄉黨委委員毛先知介紹,短短20天時間,我們制止了損壞公路設施行為3起,查處傾倒垃圾行為5起,做到了公路違法行為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查處。


  瀏陽建立“路長”工作聯系機制,努力使“路長制”工作從“短管”變成為“長管”。在路段與路段之間、路段與產權單位之間建立的“路長”工作聯系機制,形成了“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路長”監管體系。


  瀏陽“路長制”讓公路部門從“埋頭做事”轉變為“專心管事”,從以前直接鋪路修路、掃路養路轉變到組織、協調、監督、對接服務上來。“以前公路管理與我們鄉鎮街道基層關系不大,現在是重心下移、綜合管理。”沙市鎮鎮長熊宜武表示,自從成為“分路長”后,巡查中發現有損壞的交通設施可申請更換,有隨意穿行馬路的及時制止,公路的環境衛生、綠化景觀都得到了更好的維護。


  長沙市委常委、瀏陽市委書記黎春秋表示,以政府為主導的公路管理體制具有“管理規范、運轉協調、政令暢通”的優勢,順應了公路的發展趨勢,也是推動城市治理向鄉村延伸的一項創新性舉措。


  阻航、堵壩、臭水,多少水庫浮動“垃圾山”


  蓄水量巨大的水庫兼具防洪、飲水、灌溉、航運、生態等功能,然而在一些水庫頻現“垃圾堵壩”,亟待進一步治理。


  垃圾帶“扣”住大壩廣闊水面


  湖南沅江上總庫容超過40億立方米的五強溪水庫,是重要的電站和航運樞紐。半月談記者8月初采訪庫區,船至875米高的大壩附近突然停了下來。駕駛員仔細查看,發現一團亂糟糟的垃圾纏住了螺旋槳。


  好不容易排除故障繼續前行,眼前一幕觸目驚心:堆積如山的垃圾帶覆蓋了壩前廣闊的水面,廢舊泡沫塑料、瓶子、舊家具、爛網箱、房屋構件、枯枝爛葉、腐爛動物尸體等垃圾浮動在周圍。在炎炎烈日炙烤下,這些“水上垃圾山”腥臭撲鼻、蚊蠅成群。


  五強溪電廠一位工作人員指著大壩右岸一座塔吊狀設備無奈地說,靠這臺清污設備,五強溪去年清理上岸的垃圾多達4萬立方米。“剛清完又堆起來了,沒完沒了!”


  在廣東清遠市飛來峽水利樞紐,管理處總工程師黃煥坤說,大壩年年被垃圾包圍。用專業清漂船打撈,清理一次就需要四五天。


  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庫區垃圾經常卡住甚至打壞船只螺旋槳,很多船只在庫區“望壩生畏”;垃圾還會卡住水輪機組,導致電站出現停機等事故;一些有小汽車般大小的“垃圾巨塊”甚至能卡住閘門,這讓行蓄洪、船閘運行等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垃圾長期泡水、堆積并在陽光下暴曬,嚴重影響大壩下游飲水安全。中科院水生所有關專家研究發現,水中垃圾等污染物容易釋放致癌物質、內分泌干擾物質,對人體有很大的危害;水庫垃圾還直接導致水庫富營養化,總磷、高錳酸鹽指數等飆升,藻類水華暴發。


  破解治理乏力


  對市場過度依賴,讓大水庫深陷“垃圾堵壩”。


  一家大型水電集團管理人士介紹,目前應對“垃圾堵壩”主要靠企業化的電站或“半企業化”的水利樞紐管理機構。而大型水庫清理垃圾一年費用動輒上百萬元,多的達到數千萬元,且呈現年年增加的態勢,對企業來說是很大負擔。


  專家反映,在“垃圾堵壩”問題上,不少企業往往從經濟效益出發,只要水庫里垃圾沒有威脅發電、防洪、航運,就不會常態化清理。為了節約費用、降低運行成本,有的甚至開閘放水沖。


  對面源污染認識不足,也導致治理無力。


  專家坦言,一些大水庫流域范圍內大量污水和固廢處理設施主要用于解決城鎮工業和生活排放問題,各地對局部小支流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危害性認識還不到位。


  一些庫區干部告訴半月談記者,在污染治理財政投入上存在“兩頭熱、中間涼”,中央投入加大、基層需求迫切,但地方(主要是省、地級市層面)投入少,面源污染治理措施很多停留在規劃、策劃層面。一些庫區鄉鎮污水處理廠及管網尚屬空白,地方建設資金匱乏,不少農村居民不愿意繳納農村垃圾收運費,財政資金兜底捉襟見肘,從源頭解決“垃圾堵壩”往往有心無力。


  守護一方清水


  各地干部、專家建議理順“壩前垃圾”清理的責任機制,針對“壩前”庫區垃圾匯集現象,建立“壩前垃圾”清理企業或管理機構。


  同時,解決水利和環保共管共治協調問題,防范“干流垃圾”是當務之急。在鞏固既有協調機制基礎上,加強聯合監督執法,通過設置審批、重大水污染事件應急會商、水源地保護協同等加強部際協作,協調監測行動、實現信息共享。


  提升庫區面源污染治理技術和能力同樣重要。應加大農村污水、固廢收處能力建設的財政扶持力度,在農村圍繞“收集、處理、利用、獎補政策制定”等關鍵環節,因地制宜,優化集成技術方案,推進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減量化、無害化,切實守護水庫一方清水。


  盲目的國際化扭曲的起跑線--“外教熱”調查


  外來教師“好念經”


  在深圳福田區東海城市廣場,幾名參加完戶外活動的兒童,跟著外教走進一家主打私立英式精英教育的早教中心。


  顧問老師Vila是一名中國人。她告訴半月談記者,該中心為純外教授課,有7名外籍老師,都是海外直聘,且具備早教資格證書。“一個星期來一兩次的效果很有限,不如給孩子一個全英文環境。中國人教英文和外國人差別很大,思維不同,外教的表達方式更優。”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該中心課程分為全天班和半天班,共40個學位。“現在很多孩子都在等位階段,學位已排到年底了。”Vila說,暑期全天班價格為每月12000元,還需另繳1000元的學位注冊費。“9月起開學的半天班價格為58000元一學期,時長5個月。”


  “純外教很有幫助,兒子回家之后經常蹦些英文出來,他在用英語的思維思考。”把孩子送到該中心的一名家長說,希望孩子以后走國際化路線,所以不考慮公立學校。


  “我家樓下本來有一所公立幼兒園,,但我還是把孩子送到幾公里外的一所私立幼兒園,因為那里每個班有一個外教,全天陪伴孩子學、玩、唱、跳,效果肯定會不一樣。”一名李姓家長說,“在那里,中文教師不過是輔助教學。”


  實際效果難判斷


  不過,有些家長也持有不同意見。“外教授課效果跟我自己在家教他差不多。”蔡女土坦言,在家與兒子進行英文對話時,也沒聽到他講一些新的東西,“很難判斷上外教課的實際效果如何”。


  位于深圳南山區的一所幼兒園對今年9月入園的兒童取消外教課程,現有的3名外教新學期也只保留1名,只給往屆學生上課。“可能每個人對英語的感覺不一樣,我們小時候沒學英語,長大后還是可以學得很好。”該園課程主管王老師說,對于幼兒園孩子,有沒有外教差別不會太大,“許多家長聽說取消外教課也沒有反對”。


  半月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主打邏輯思維訓練的機構并沒有一味地推崇外教。“建議選擇中國老師,他們的英語很好,課都排滿了。”一所早教機構的課程顧問周女士說。


  該早教機構注重腦力開發,門店有2名中國和1名外籍老師教授英文早教課程。一小時的課程內容包括問候、閃卡、計算、推理等近20個環節。老師需要快速地操作教具.教授大量內容。


  “外教在閃卡等環節的操作不是那么利索,銜接性不是太好。”周女士說,中國老師在教具操作方面較為熟練,更能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外教對中國文化沒那么了解,不一定懂孩子的心理。”


  “黑外教”需警惕


  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黑外教”。半月談記者了解到,不少城市聘請外籍教師有明確嚴格的程序。在深圳,聘請學校依據相關規定,必須獲得聘請外國專家單位資格認可,外籍教師在深圳任教均需獲得市外國專家局核發的外國專家證。該許可由聘請的學校(機構)提出申請,報市外國專家局審批。深圳市外專局相關責任人表示,學校聘用外籍教師必須來自母語國家.還需兩年以上工作經歷。


  規定不可謂不嚴,但落到實處卻難免“缺斤短兩”。半月談記者在一些城市幼兒園調研發現,一些幼兒園的外教沒有工作簽證,屬非法就業;更普遍的是用非母語國家“老外”來魚目混珠,市場上來自俄羅斯等非英語母語國家的英文外教不在少數。


  “在深圳辦幼兒園,聘請一名合格英文外教1年至少要20萬元,具體到每個孩子,每月收費需要在5000元以上才能夠本。”一所幼兒園招生辦主任表示。一位教育專家對半月談記者說,聘請外國人如果是非正常就業的,可以省去申請、管理、年檢等諸多中間環節.大幅度削減辦學成本。


  半月談記者走訪發現,對于聘請外教的培訓機構或幼兒園,許多家長看重牌子、招生宣傳簡章以及教育部門認定的資質,根本不會去審查外教資格證。


  不應盲目追求“國際蔥兒”


  采訪中,不少家長認為,孩子跟著外教學習,有助于以后說一口流利純正的英語,也能讓孩子培養國際視野、了解多元文化。


  專家表示,目前不少家長對于國際化教育的認識存有誤區:一是只要是外國人就是外教。二是晚一點學英語就不行,從幼兒園開始就要上外教課。三是中國老師不如外教,教不好英語。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長戴正清認為,對于兒童教育,中國注重規范的教學,而外國的教學方式和內容則較為個性化,課堂上的互動活動和游戲更能吸引孩子,有助于兒童在素質方面的熏陶。如果外教老師語言能力好、有合格的資質和相關教育經驗,國際化教育的確有利于兒童在語言學習和思維視野方面的發展。然而,現在有很多不正規的外教,除了口音不標準、兒童模仿后難以糾正外,他們的消極態度、不良生活習慣和一些極端思想等,也許會對兒童造成負面影響。


  “在中國的教育模式下,學生的知識基礎較為扎實,國際化教育的知識容量較小。”戴正清說,如果孩子在早期接受了國際化教育,再回到中國公立教育體系,可能會不適應,出現難以銜接的情況。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教授周保國說:“如果教學條件較理想,把學習條件作為一個基本不變的狀態,從兩三歲開始學和從七八歲開始學英語,最后的效果差別不大。” 燕山大學副校長張福成認為,目前我國尚沒有明確針對外籍教師的法律法規,只有一些程序性規定。應盡快完善立法,完善外籍教師聘任標準及辦法,以相關法律規范外籍教師的法律地位及權利義務。同時設立專門機構對現有的外籍教師進行資格、能力、道德與文化的綜合評估。

 

黑手伸向保護區,地方“政策放水”須剎住


  當前自然保護區頻現黑手,集中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在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上打折扣、搞變通,執行上不作為、亂作為的弊病,有的甚至從地方政策層面“放水”縱容。新一輪環保督察、問責對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的行為敲響警鐘,發出警示。


  “以保護之名,行開發之實”


  亂象一:非法探礦采礦,開發瞄向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


  自然保護區往往是一些珍稀動、植物種的集中分布區,候鳥繁殖、越冬或遷徙的停歇地以及部分飼養動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緣種的集中產地,是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態系統。正是這些地域廣博、人跡罕至、資源豐富的地方,被一些人視為資源開發的“富礦”。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明確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但一些地方竟在經濟利益驅動下,以保護之名,行開發之實,瞄準自然保護區蘊含的礦產、能源資源進行大肆開發。


  中央環保督察組今年7月向湖南省反饋環保督察情況時直指自然保護區管理不到位的問題。督察組指出,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非法采砂項目29個,水電項目67個,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大鯢的天然出苗點較保護區成立之初大幅減少。


  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資源開發的黑手伸向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的自然保護區核心區。之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通報,保護區設置的144宗探礦權、采礦權中,有14宗是在2014年10月國務院明確保護區劃界后違法違規審批延續的,涉及保護區核心區3宗、緩沖區4宗。


  亂象二:違法經營旅游,商業開發“跑馬圈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明確規定,核心區禁止任何人進入,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開展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嚴禁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游項目,但一些地方環境法治意識淡薄,違法違規項目暢通無阻。


  第三批中央環保督察組今年7月反饋的督察情況顯示,2014年以來,遼寧省朝陽市喀左縣龍鳳山景區管委會陸續在遼寧樓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毀林占地建設棧道、戲臺、水塘、攔水壩等旅游設施,違法開展旅游經營活動。


  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同樣納入第三批中央環保督察的天津市寧河區在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里海濕地核心區和緩沖區違法建設濕地公園,該市海洋部門多次違規批準游客進入保護區核心區。


  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一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內竟然修筑了峽谷穿越樂園旅游設施,擴建游客接待中心。半月談記者采訪中還發現存在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內違法修建森林小火車項目的情況,今年在上級部門的過問下,才予以拆除、整改復綠。


  專家表示,地方不能為了一時的政績,不惜以生態環境作為代價,在保護區“跑馬圈地”、搞商業開發。特別要警惕有的地方未經充分論證就調整自然保護區范圍,造成核心區、緩沖區面積減少,少數大橋、公路直接穿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現象亦令人擔憂。


  亂象三:圍網養殖、圍墾、違法采砂,污染水質。自然保護區往往是生活飲用水水源地、重要漁業水體等水源保護區域。但一些生態資源稟賦較好的地方,水污染的問題時有發生。


  中央環保督察組今年4月向湖北省反饋的督察意見稱,洪湖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長期以漁業收費代替漁政執法,截至2016年11月拆圍前,珍珠養殖面積達9950畝,圍網養殖達155萬畝,水質從2011年的Ⅱ類惡化到2016年的Ⅳ類。一省的整改通報信息顯示,該省內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當地農民圍墾濕地2000多畝種植農作物和養殖小龍蝦:一些自然保護區實驗區水域違法采砂、捕魚、撈螺等行為長期存在。


  “政策放水”,保護區缺保護


  自然保護區內亂象多發,原因多樣。其中,在一些地方出現的“政策放水”現象值得警惕。


  第一,地方法規層面為破壞生態行為“放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地方竟從政策法規層面打“擦邊球”。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的通報指出,《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歷經三次修正,部分規定始終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不一致,將國家規定的“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藥、開墾、燒荒、開礦、采石、挖沙”等10類活動,縮減為“禁止進行狩獵、墾荒、燒荒”等3類活動,而這3類都是近年來發生頻次少、基本已得到控制的事項,其他7類恰是近年來頻繁發生且對生態環境破壞明顯的事項。2013年5月修訂的《甘肅省礦產資源勘查開采審批管理辦法》,違法允許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進行礦產開采。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周珂說,隨意調整保護事項,為侵占自然保護區的違法行為打開方便之門。一旦開了這個口子,破壞自然保護區生態的現象就難以控制。


  同時,一些地方還出臺“土政策”干預環境執法。


  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宋豫秦說,上述做法違背法律法規,在立法和政策制度層面為破壞生態行為“放水”,為自然保護區的開發破壞行為撐“保護傘”。


  第二,考核政策“放水”傳遞錯誤政績導向。一些地方“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觀根深蒂固,為發展經濟調減生態考核指標,使政府官員只看短期、顯性經濟利益,助長了當前自然保護區建設中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


  甘肅省張掖市在設定全市黨政領導干部績效考核時,把2015年和2016年環境資源類指標分值分別設為9分和8分,低于2013年和2014年11分的水平。


  “有些地方干部對綠色發展重視不夠,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認識不夠,片面追求經濟增長。”中共中央編譯局研究員曹榮湘說,生態底線意識的缺乏,使他們不惜違反自然保護法律法規,將“發展”置于“保護”之前,甚至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易,導致破壞自然保護區的現象屢屢發生。


  第三,執行“放水”,監管層層失守。一些地方職能部門在掌握和運用相關法律、法規時搞變通、打折扣,執行不力、把關不嚴。


  一個省級整改通報的信息顯示,該省水利廳編制的省內一大型湖泊采砂規劃修編報告(2014年-2018年)中,湖內批準的3個采砂區,有128平方公里在銀魚產卵場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5.54平方公里在實驗區內。理應履行監管職責昀水利部門竟為在保護區采砂大開方便之門,當地依法依規進行了嚴肅查處。


  周珂說,一些地方只看重眼前的經濟利益,對違反自然保護區法律、法規的開發建設項目采取默許態度;一些地方主管部門責任不落實、履職不到位,各自為政、相互推諉,造成環境保護相關制度執行不力。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發出的通報指出,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在2014年10月國務院批復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劃界后,仍違法違規延續、變更或審批14宗礦權,性質惡劣。甘肅省發展改革委在項目核準和驗收工作中,以國土、環保、林業等部門前置審批作為“擋箭牌”,違法違規核準、驗收保護區內非法建設項目。甘肅省環境保護廳不僅沒有加強對有關部門工作的指導、監督,反而在保護區劃界確定后仍違法違規審批或驗收項目。


  嚴肅問責讓制度“硬”起來


  還自然保護區以綠色,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更需要長期的制度建設作為保障。當前各地不遮掩回避,正在對自然保護區存在的違法違規問題嚴格整治,嚴肅問責。專家建議,要依法嚴懲違法違規行為,保持制度剛性,形成強大震懾,倒逼責任落實。


  專家認為,在清查自然保護區違法違規開發情況時,要重點檢查采礦、道路、水電、林業開發、非法旅游、侵占保護區從事非法捕撈、種養殖業等行為,發現問題立即整改;同時各有關部門要依據各自職責,切實加強涉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的準入審查,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開礦、開墾、挖沙、采石等明令禁止的活動,對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內違法開展的水電開發、房地產、旅游開發等活動,要立即予以關停或關閉,限期拆除,并實施生態恢復。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一些省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后,缺乏機構編制,缺少人員。“自然保護區不應僅僅停留在名稱上、概念上,要做到‘名副其實’。”曹榮湘、宋豫秦等專家建議,各地進一步理順自然保護區管理機制、健全管理機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專家指出,中央對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的嚴肅處理釋放出明確信號,誰不重視生態保護,必將受到嚴懲,付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應優化績效考核制度讓各級黨政干部切實轉變觀念,堅守生態底線;對領導不力,失職失責的,要嚴肅問責,公開曝光,以儆效尤。


  “各級黨政領導必須切實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突出位置,把劃定和嚴守生態紅線作為重大的歷史性使命,使自然保護區建設成為自覺的常態行動。”宋豫秦說。


  一些地方正在試點開展的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對自然保護區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受訪專家認為,應進一步建立健全自然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度,在領導干部離任前對保護區內的自然資源、生態保護情況進行審計,一旦發現問題要追究責任,絕不姑息,念好“緊箍咒”,算好“生態賬”,督促、倒逼各地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


  黨建扶貧雙推進,“紅牛”筑起致富路


  針對邊疆民族地區基礎條件差、支柱產業少、發展資金缺、脫貧致富難等問題,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積極探索基層黨建與產業發展“雙推雙促”模式,設立3.8億元基層黨員帶領群眾創業致富貸款簡稱“紅色信貸”,專項用于扶持發展肉牛養殖產業。


  “紅牛”養起來


  “以前牛幫人干活,現在人幫牛干活。”勐戛鎮芒丙村村民邵懷蘭一邊喂牛,一邊自嘲是“牛的奴隸”。“這140多頭‘紅牛’不僅是我家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3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助推器。”邵懷蘭說,通過合作經營,貧困戶每年可分紅2000多元,還可利用閑置土地種牛草、在牛廠打工賺錢。


  邵懷蘭所說的“紅牛”,就是在“紅色信貸”專項扶持下,發展起來的肉牛養殖產業,也是現在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要產業。


  作為貧困地區,芒市要完成全市3800多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逾1.3萬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如何多渠道拓寬增收致富路子,讓更多政策措施惠及廣大黨員群眾,是關乎民心向背的事情。”芒市市委組織部部長鄭昭說,市委圍繞這些問題反復研究,最終確定以適合山區特點、符合群眾意愿、市場前景好、風險可控的“紅牛”養殖產業作為承載脫貧攻堅、回應民心期盼、建強政治堡壘的工作載體,并作為“書記工程”全力推進。


  自2015年以來,芒市共實施3.8億元“紅色信貸”,到2016年底,芒市肉牛存欄1028萬頭、出欄501萬頭。


  鄭昭說,在芒市,一些地方基層黨組織服務能力減弱、影響力下降、吸引力不夠,部分黨員作用發揮不好、歸屬感和自豪感不強,黨建難題凸顯。


  為解決這些問題,芒市市委組織部將貸款申請的把關、推薦、審批、督查職能全部下放到村小組黨支部,由黨支部召開會議審核把關,黨支部書記督查問效。同時,以村民小組黨支部、行政村黨總支、鄉鎮黨委、市委組織部層層審批,確保最需要發展的群眾得到幫助,確保每一分貸款都用到實處。不僅如此,芒市還指導基層黨組織積極領辦、創辦產業專業合作社,開展“農村黨員形象提升工程”,讓有能力的黨員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唱大戲、成主角。


  為破解群眾擔憂銷路的問題,芒市創造性組建了一支280人規模的農村產業經紀人隊伍,搭建起了山區群眾對外交流的橋梁,幫助群眾進行“紅牛”銷售。


  “紅牛”筑起致富路


  經過兩年多的探索,芒市實現了個體養殖、專業合作社、村級集體經濟同步發展,當地2900多戶、14500余名黨員群眾逐步走上脫貧致富路。同時,“紅牛”產業的發展吸引了國內食品加工知名企業人駐芒市.年加工300萬頭肉牛生產線的一期工程已經順利推進,助推芒市食品工業園區形成。


  當地還依托牛糞發展農村沼氣和生態農業,實現了產業鏈延伸。勐戛鎮沙子坡村民小組規劃肉牛養殖、沼氣、果園循環發展,催生了旅游觀光、賞花摘果等附屬產業。沙子坡村黨支部書記朱永飛說,現在的沙子坡村已成為游客休閑度假、陶冶性情的好去處,每年桃花盛開的季節,賞花者絡繹不絕。


  邵懷蘭家每年光牛糞就可以賣十來萬元,而且還有人上門收購。“賣出去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大量牛糞都用來給50多畝牛草充當肥料。”邵懷蘭的丈夫陶加應說,用牛糞種草比化肥好,這樣喂養出的牛更健康。


  “產業發展起來了,致富路也修好了,下一步我打算學些技術,在深加工方面做做文章。”陶加應說。


  “新經濟”應向新浪費說N0


  “新經濟”高速發展


  據公開數據顯示,共享單車行業中,僅ofo、摩拜加起來的日活躍用戶量已超過千萬;外賣行業中,一個“餓了么”訂餐平臺對外披露的日訂單量也已達到1千萬左右;物流行業中,菜鳥網絡日均協助中國零售平臺投遞5500萬個包裹……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說,中國正迎來“新經濟”發展的春天.中國也在快速創造互聯網經濟的奇跡,以互聯網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領域正在快速成長。而在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金雪軍看來,“新經濟”高速發展之下,浪費和污染不容小覷,“共享單車違規停放處理率低,快遞外賣行業的包裝垃圾多數材料不可降解,于生態而言都不夠友好”。


  “新經濟”催生新浪費


  場景一:在杭州城南一處上千平方米的空地上,上萬輛共享單車被棄之荒野,各品牌的共享單車密密麻麻。類似的共享單車違停暫扣點在杭州還不止一處,數以萬計的共享單車閑置浪費,被網友稱為共享單車“墳場”。


  場景二:上海白領唐女士近期網購了化妝品,她告訴半月談記者,一個8厘米高的精華露用上了塑料泡沫、充氣柱、超大的紙箱盒等包裝,“里三層外三層”的包裝讓她很驚訝。“取出商品后,除了箱子比較容易回收,其他都只能扔進垃圾桶。”唐女士說。


  場景三:一個周末的午后,在某高校宿舍樓下,不時有同學下來取外賣和快遞,宿管阿姨吳女士感嘆說:“現在的孩子都宅,飯點兒不出門,叫外賣很普遍。”而在宿舍樓下的垃圾堆里蒼蠅亂飛,外賣包裝和普通垃圾不分類地堆放著。


  這些場景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背后的浪費觸目驚心。例如,2016年,全國快遞包裹達313億件,產生快遞塑料袋120億個,膠帶247億米,絕大部分無法回收且無法自然分解。


  又例如,以日均1000萬單外賣、每單外賣用1個塑料袋、每個塑料袋0.06平方米粗略估算,一天使用的塑料袋可覆蓋60萬平方米,相當于84個足球場,約11天就能覆蓋一個西湖。更有業內人士預測,共享單車在未來兩三年內,將出現大批量破損車輛,如何回收再利用亟待解決。


  多管齊下拒絕新浪費


  受訪專家認為,“新經濟”發展導致一些污染物增加,除了企業要履行相應社會責任外,行業也需要制定更明確的標準,從政策上來鼓勵各方加入綠色行列。同時,消費者也應提高自覺性,營造有利的社會氛圍,多管齊下讓“新經濟”拒絕新浪費。


  一是設立治理目標,制定行業標準。“目前快遞使用的不可降解材料,事實上是符合當前的國家標準的”,一位業內人士說,而且綠色材料往往成本較高,企業必然會選擇成本更低的材料,建議提高標準,強力推動綠色行動。而對于共享單車出現的閑置浪費,相關專家則認為,隨著行業洗牌,越來越多的單車品牌將退出市場,情況會有所好轉,但仍需考慮破損帶來的治理難題。


  二是利用經濟杠桿,從源頭端降低污染物使用。在浙江省社會學會會長楊建華看來,以外賣和快遞行業來說,國家可通過稅收杠桿,大幅提高塑料餐盒、塑料袋的使用成本,同時降低紙盒、可降解塑料等綠色包裝的使用成本,遏制住包裝污染的勢頭。


  三是推動消費者一起參與到綠色行動中。“各行業的綠色化勢在必行,應讓政府、商家、物流企業、物流平臺加上消費者‘五方聯動’。”中國快遞協會副秘書長楊駿說。菜鳥網絡董事長童文紅表示,“對于綠色材料增加的成本,國家政策扶持一部分,商家和物流合作伙伴,也要給予一定補貼和支持,同時消費者也要承擔一部分”。


  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了各方面的努力,“新經濟”正在拒絕新浪費,科技也可帶來“綠色”。例如,由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和國內“三通一達”等快遞企業共同發起的“菜鳥綠動計劃”,開發應用生物降解塑料包裝及無膠帶紙箱等,目前300萬個綠色包裹已到達消費者手中……


  活水潤貧鄉


  半月談記者近日在四川大涼山、大巴山的多個貧困村采訪了解到,新一輪脫貧攻堅開展以來,當地以郵儲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持續加大直接面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服務國家扶貧開發行動計劃,通過貸款到戶、帶資入股、立體幫扶等多種形式,為深山貧區送去金融“活水”,逐漸走出了一條“資金跟著貧戶走、貧戶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金融精準扶貧新路。


  “母牛生小牛,借錢生新錢”


  吉五赤乞所在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東南部的布拖縣九都鄉芝洛古村,是典型的彝族聚居村,也是大涼山深度貧困村。這里的老百姓普遍種植馬鈴薯、蕎子和玉米,但糧食往往只夠自己吃,很難再有別的收入。


  吉五赤乞說,一直想搞點養殖,母牛生小牛,小牛能賣錢,就有了收入。但一頭母牛的成本近萬元,自己根本出不起。這樣的情況在芝洛古村乃至整個大涼山都并不鮮見,對于那些勤勞的人們,幾千塊的起步資金就有可能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


  吉五赤乞以前只有領取國家的補助才會和銀行打交道,從來沒想到過自己能從銀行貸款。他們收入低、沒抵押、沒擔保,一般不是銀行的理想客戶。


  “這也就是金融扶貧的意義所在。”郵儲銀行涼山州分行三農部總經理姚華說,在國家政策支持下.該行開發了“惠農易貸”小額信貸產品,向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3年以內、5萬以下、最低可執行基準利率的“免抵押、免擔保”財政貼息信用貸款。


  作為這款產品的首批客戶,吉五赤乞去年5月份拿到了1萬元的母牛養殖啟動資金,而一年后這頭母牛生下的3頭小牛市場價就已經超過1萬元。“母牛生下小牛,借的錢就能生新錢。”吉五赤乞說,修新房的時候修了新的圈舍,以后還要多養幾頭。


  給貧困戶貸款.最怕的就是出現還貸風險。對此,目前至少宥兩重保障:一是有村干部和農技員對資金用途和養殖技術進行監督和指導,確保還款來源;二是由政府與銀行共同設立風險基金,按7:3的比例兜底承擔風險損失。


  在芝洛古村,這樣的貸款郵儲銀行總共發放了60多筆。而截至2017年5月底,郵儲銀行累計在涼山州發放扶貧小額貸款12978.65萬元,惠及建檔立卡貧困戶2827戶。這些貧困戶手里的信貸資金已然成為一汪“活水”,澆透了“最干涸土地”。


  “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6月23日,四川大竹縣李家鄉大灣村的122戶建檔貧困戶,逐個從大竹碧園農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周慶祿手中接過紅包,臉上樂開了花。作為這家黑山羊養殖合作社的“股東”,他們每戶都獲得了900元的分紅收益。


  大灣村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綜合利用國家各項扶貧政策,發揮精準扶貧貸款的紐帶作用.讓當地的貧困戶可以從產業項目中持續獲得收益。


  周慶祿介紹,大灣村采取了“專合社+貧困戶+村委會+政策貸款”的利益聯結機制,將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項目發展,貧困戶利用幫扶資金購置種羊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再利用郵儲銀行扶貧貸款滾動發展,產出的收益在合作社、貧困戶和村集體之間按6:3:1分配。


  這種方式被稱為“帶資人股”,就是貧困戶將銀行發放的小額扶貧信用貸款“投入”龍頭企業或合作社集中使用發展產業項目,企業或合作社承擔還款義務并按年給貧困戶保底分紅。在涼山州冕寧縣拖烏鄉魯壩村,一個規模上千畝的食用菌產業園也以這種方式惠及當地數百名建檔立卡貧困戶。


  當地干部說,這個辦法既避免了貧困戶有資格貸款但缺少項目的尷尬,也緩解了企業有技術但缺乏資金的困境,還有效降低了銀行的貸款風險。鄉里去年第一批69戶貧困戶將310萬元貸款“入股”,年底都有現金分紅,今年第二批100戶又投入了500萬元,規模持續擴大。


  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貧困戶收益的多元化。49歲的吉克布機莫告訴半月談記者,去年將扶貧貸款5萬元投入企業,得到了1800元的分紅;在園區打工一天最少70元,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流轉1畝多土地每年還有幾百元。“一年加起來有兩萬五,脫貧有信心。”


  “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收人有了長期支撐,貧困戶、企業和銀行多方共贏。”郵儲銀行冕寧支行行長郭波說。據半月談記者了解,僅郵儲銀仃四川省分行就針對涼山等地20多家涉農企業展開同類合作,授信扶貧貸款額度達6500余萬元,可惠及貧困戶1300多戶。


  金融活水串起立體扶貧新格局


  越是偏遠的山區,發展產業的綜合基礎往往越薄弱,直接面向貧困戶簡單的貸款支持未必能發揮資金的最大效用。因此,探索以金融為切口的立體幫扶路徑尤為迫切。


  在涼山州布拖縣九都鄉政府大院內,由郵儲銀行和郵政公司共建的“三農服務站”十分顯眼。現場工作人員告訴半月談記者,服務站充分發揮銀郵雙方優勢,整合資金、產業、智力、農資、電商、物流等平臺,成為對貧困地區進行立體扶貧最前沿的觸角。


  “通過銀行信用貸款,搞種植養殖就有了起步資金。通過郵政電商渠道,農資直接配送到家,還可以把農產品放上網賣。”47歲的村民日子拉說,有了服務站,不用擔心沒錢,不用擔心沒市場,只要自己勤勞肯干,在家就有賺錢脫貧的門道。


  此外,當地金融機構還將“融資+融智”連接,聯合農業、科協等部門舉辦“農民金融夜校”,有針對性地對貧困群眾開展金融知識和農業技術培訓,1000多人因此受益。


  龍門,一座“文藝范”山城的誕生


  龍門縣隸屬廣東省,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帶,素有“北回歸線上的綠洲”之稱,是珠三角生態環境最佳的地區之一,有“中國最美文化生態旅游名縣”之譽。


  龍門是一座文明古邑。小鎮的斗轉星移,有一部別致生動而濃墨重彩的紀錄-農民畫。這里是聞名海內外的“農民畫之鄉”。龍門農民畫起源于清末,上世紀70年代正式得名。1988年,龍門縣被文化部認定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此后更于2008年、2011年、2014年三次被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丹青之美讓民眾愛上鄉村


  龍門農民畫擅長以群眾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描繪鄉情鄉愁。在中國諸多城市,龍門農民畫墻繪已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風景。2013年至今,236幅龍門農民畫被中宣部制作成全國“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19幅列為中宣部“圖說我們的價值觀”公益廣告設計元素。今年,龍門人創作的感恩主題農民畫公益廣告第一批18幅已向全省、全國推廣。


  縣城雖小,農民畫協會卻有會員350多人。這些畫家出身阡陌之間,躬耕隴畝,寄情丹青。他們的作品以龍門民俗和中國古典文化為創造源泉,充滿了濃郁的鄉土風情。


  漫步在龍門的街巷,一幅幅農民畫壁畫給路人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也形象地傳播著傳統文化,豐富著群眾的精神世界,為鄉村營造出濃郁文化氛圍。“農民畫讓鄉村充滿詩情畫意,不失現代內涵。”龍門縣領導如是說。


  農民畫作為中國傳統藝術與世界對話的紐帶,讓龍門在國際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提升。龍門農民畫已陸續走進美國、日本、瑞典、澳大利亞等國家,不少畫家受邀在海外舉辦交流畫展。今年7月,龍門農民畫畫家鐘永廉等受邀訪問墨西哥并成功舉辦“中墨文化交流--廣東龍門農民畫展”,墨西哥當地政府國際事務處負責人克勞迪婭,索里亞諾稱:“中國農民畫漂洋過海、集體亮相體現了中國文化財富之豐富。”


  龍門農民畫這朵民間藝術之花.正在國家發展的春風里開枝散葉,成為龍門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生動載體。


  古村居保護讓文化財富永世傳承


  古樹綠影婆娑,小巷整潔有序,庭院錯落有致……歷經數百年滄桑,龍門古村落仍然煥發出蓬勃活力,連片古建筑群保存基本完好,古人尊師重道、崇禮修文的風氣傳承至今。在當地政府眼中,這是龍門最寶貴的文化財富。


  據新樓下村村干部介紹,村落古建筑按典型的客家民居格局設計,名為“繩武圍”。“繩武”含義正是祖先希望后輩尚武崇文,文武兼修,做有用之才。此外,繩武圍圍墻內墻角處的3口古井呈“品”字型緊緊相依,出于同一個泉眼.古人以此教育子孫后代講道德、重團結。


  除了保護修繕古建筑,龍門縣還全面推進古村落的整體保護性開發.積極建設圖書室等公共設施,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時,大大提升了村民幸福感。


  生態文化讓山區經濟擴容提質


  生態是龍門一張閃亮的名片。多年來,龍門縣以生態經濟為發展之重,旅游業取得了可喜成績。2016年,龍門入選全國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在廣東省率先啟動編制縣一級全域旅游規劃,定位“國際康養旅居目的地”,著力打造“生態+品牌”驅動型縣域旅游樣板。


  在南昆山十字水生態度假村,傳統客家夯土墻與竹木融合的建筑工藝讓游客感受到了自然與文化的和諧。龍門縣南昆山管委會主任李偉權說,龍門縣正以環南昆山為龍頭,踐行綠色發展要求,不斷挖掘地域文化寶藏,文化與生態相輔相成、內外兼修,助力山區崛起。目前,龍門生態景區形成了“森林度假”、“溫泉養生”、“田園風光”和“民俗風情”四大旅游板塊,逐步呈現“文化聯姻旅游做大、農業圍繞旅游提升、旅游支撐工業做強、醫療依托旅游做精、體育融入旅游做旺”產業融合的良好局面。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縣域經濟的重要一員、珠三角得天獨厚的生態屏障,龍門正努力把守護生態、留住鄉愁、惠及民生的發展理念落到實處,以生態和綠色為發展支柱,將產業和文化緊密融合,以華麗綻放之姿,迎接大灣區發展機遇期的到來。


  “智慧能源”時代到來,你準備好了嗎?


  如何理解“智慧能源”


  目前,國內學者們對“智慧能源”的認識和主要觀點,大體可以歸納如下:


  --“智慧能源”的載體是能源,無論是開發利用技術,還是討論生產消費制度,研究的對象與載體始終都是能源,人們不懈探索的目的也是尋覓更加安全、充足、清潔的能源,使人類生活更加幸福快樂、商品服務更加物美價廉、活動范圍更加寬廣深遠、生態環境更加宜居美好。


  --“智慧能源”的保障是制度,“智慧能源”將帶來新的能源格局,必然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能夠鼓勵科技創新、優化產業組織、倡導節約能源、促進國際合作的先進制度提供保障,確保智慧能源體系的穩定運行和快速發展。


  --“智慧能源”的動力是科技,蒸汽機與內燃機的科技創新是工業文明的基礎,“智慧能源”的發展,同樣需要科技來推動。核能、太陽風能、生物質能、泛能網等人們正在利用、探索或仍未發明的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必將會為“智慧能源”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動力。


  --“智慧能源”的精髓是智慧,智慧是對事物認識、辨析、判斷處理和發明創造的能力。智慧區別于智能,智能主要指智謀與才能,偏向于具體的行為、能力和技術。“智慧能源”的智慧,不僅融匯于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創新中,還體現在能源生產消費制度變革上。


  新的管理運營模式呼之欲出


  “智慧能源”將深刻地改變數百年來人們已經習慣的生產、工作、生活方式,“智慧能源”時代到來,人們必須改變過去的傳統觀念和管理方式,從現在起就著手探索適應未來“智慧能源”時代的各項制度。


  “智慧能源”的主要特征表現在“三性三化”,即:綜合性,實現電、熱、冷、氣、水等多種能源橫向協同和源-網-荷-儲等多個供應環節縱向協同;就近性,優化保證能源的就地生產、就地平衡、就地消納;互動性,實現不同能源主體之間的互動,人人都是能源的產銷者;市場化,通過高度市場化的能源價格機制,促進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智能化,通過控制中心使整個系統有了“大腦”和“神經”,實現互動協同;低碳化,實現區域能源開發利用的清潔高效。


  未來,政府在長遠規劃中,須打破原來不同能源品種單獨規劃、單獨設計、單獨運行的傳統模式,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模式、運營模式、協作模式,提供區域綜合能源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真正的生產協同、管廊協同、需求協同以及生產和消費間的互動。


  能源互聯網:“智慧能源”建設的突破口


  在2015年召開的“第五屆智慧能源國際峰會”上,一個中心議題就是:“開啟能源互聯網新時代”。


  2015年3月2日,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通過了IEEE1888標準。據悉,這也是能源互聯網領域的TCP/IP標準,這一標準基于互聯網協議的思路,將電、水、氣等能源數據化,將能源控制總線轉化為互聯網節點,將能源轉化為互聯網流量,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網新技術,達到提高能效、節能減排等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國際標準化組織頒布的這一新標準,不僅滿足數以百億計的設備與網絡之間的互聯互通,同時,還將規范這些設備產生的海量數據的格式,并最終保證數據安全,實現能源互聯網產業的全球部署。


  據業內人士介紹,這一國際新標準頒發至今,已在中國、日本、越南、泰國、印度等全球各地,成功完成了多個示范項目及商業化的解決方案,某些項目在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率、節約能源的同時,還產生了很多新的商業機會及商業模式。


  未來,在更新觀念和研究新的管理模式的同時,應將能源互聯網研發作為“智慧能源”建設的突破口,真正使其走在世界前列。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