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時事:烏鎮峰會看互聯網與文化融合發展
來源:國家事業單位考試網
2016-11-18 13:25:22
2017年事業單位考試時事政治熱點:由烏鎮互聯網大會看文化與互聯網融合發展。
移動互聯與文化的“美美與共”
--“烏鎮峰會”看互聯網與文化如何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在社交平臺向海內外友人提問、通過線上公開課在家“上哈佛”、在世界各國打開直播App聽昆曲、“表情包”的無國界使用……
在世界互聯互通的今天,互聯網不僅成為促進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流共鑒的重要手段,網絡文化本身也日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當互聯網與文化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各分論壇、發布會、博覽會現場,記者帶你一同感受、一起聆聽那些互聯網風云人物和專家學者的觀點與見解。
移動互聯與文化的“美美與共”
“互聯網+文化”含技術邏輯更含人文精神
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信息文明,“互聯網+”中的“+”,不只是互聯網在技術與模式上帶來的革新,更是思維與理念上的突破。打開閱讀App,讀者看到的,不僅是從紙質書平移到電子書上的內容,還能隨手在其中添加圖片、音頻、視頻,豐富閱讀體驗,甚至在一些“圖片劇”中,讀者還可以自己選擇不同的劇情,探尋不同的結局走向。“在互聯網時代,‘書’的概念和形態已經大大超越了以往人們接觸的紙質書,成為一種交互式的全新體驗。”“掌閱科技”創始人張凌云表示,“我們通過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和思維創新,來滿足人們不斷更新變化的需求。”
互聯網作為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在從傳播方式到思維方式的轉變過程中,也被浸染上了濃濃的“人情味”。
在互聯網文化論壇現場,民間樂人華彥鈞(阿炳)的二胡作品《二泉映月》悠揚婉轉,久久不散。這首曲子錄于1950年,現存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鋼絲錄音檔案里。這位20世紀民樂大師的絕響,現在則通過網絡為更多年輕人所知。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認為,在技術邏輯和人文精神之間,尋找一個平衡的支點,應是互聯網時代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他說,當前非遺保護數字化的目的不僅在于通過互聯網技術留住文化,更是讓人們在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中,能夠記住鄉愁。
在互聯網之光博覽會上,在各類新奇的科技產品間,人民網展臺上一部看上去不那么新奇的紀錄片卻吸引不少人駐足觀看。片中,鏡頭從呈現許多人的日常生活開始,他們來自長江沿岸十余個省份,年齡不同、職業各異,從他們生活的天地,鏡頭逐漸延伸在空中,俯瞰長江沿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在這部名為《啟航:新棋局·瞰長江》的紀錄片里,無人機拍攝等新技術的運用無疑是亮點,但讓人留住腳步的“秘訣”,卻正如現場觀眾所評價的:“它保留的厚重人文關懷,讓技術變得更加迷人。”
移動互聯時代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會現場巨型屏幕上,無數發光的脈絡從人體開始逐漸蔓延,一直延伸到整個地球每一寸土地,寓意著互聯網已經將人與整個世界連接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樣直觀的視覺沖擊,讓在場的每一個人感到震撼。
這種休戚與共的體驗,就存在于許多人日常的“線上生活”中。
“在哈佛上學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語音交互會變成未來的主流交互方式嗎?”在“知乎”上,每天都有人在提問和回答。目前,這個知識分享平臺已經吸引了6000萬來自不同行業的職業人士和專業人士。通過“認真問答”的方式,用戶們不僅解答他人的問題,還將這些有益的知識注入整個互聯網中,讓更多人受益,真正實現“美美與共”。
這種休戚與共的體驗,也體現在跨國家、跨文化的交流之中。
自2014年開始,“掌上閱讀”將古典文化優秀作品以數字化形式,向海外傳播,目前已“上架”200種圖書,全球累計下載超過5000萬冊。張凌云相信,中國互聯網技術和中國文化的魅力,能夠讓優秀文化豐富世界各國人民的精神,滋養人們的心靈。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互聯網已經成為連接和推動各國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據寧夏回族自治區常務副主席張超超介紹,寧夏正在構建中阿網絡文化資源中心,建設面向阿拉伯國家的新聞出版、游戲動漫、影視等網絡的交流和版權的交易平臺,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文化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
移動互聯時代,網絡文化如何激濁揚清
如果說“互聯網+科技”是剛性的,那么,“互聯網+文化”則是柔性的。如何在繁榮網絡文化的同時,將這潤物無聲的力量最大限度地造福人類,也是與會嘉賓和專家學者共同關注的焦點。
“知乎”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周源認為,互聯網本質上是一個生態融合的系統,很多時候,平臺與平臺之間會有交叉用戶,這就要求不同平臺或產品之間加強合作,共同將網絡文化推向健康發展。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認為,新的時代需要新的覺醒,新的空間開啟新的文明。這種新文明歸根結底體現在“人”的力量上。網絡化開啟了人們的頭腦,提升了人們的素質,今天的網絡青年是由網絡環境熏陶出來的,是在網絡世界活躍地生存、自由地發展、自主創業的新一代青年。發揮這一代人的力量,才能發揮好網絡跨文化的傳播力量。
人民網研究院研究員劉揚表示,要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在加強市場引導、政策調控的同時,還應形成匯聚各類資源的合力,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使命感,將科學新技術與社會發展新主題緊密結合起來。“人們只有明白自己是整個文化生態中的一員,感到自己有條件、有理由、有必要為現在和未來留下些什么,只有意識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才能齊心協力,為網絡文化的健康繁榮貢獻自己的力量。”
免費學習資源(關注可獲取最新開課信息)